治疗尿毒症浙大一院出新招 万例患者10年存活率达82%

03.02.2015  19:02

      上世纪80年代,尿毒症被人们视为“不治之症”,得了尿毒症的患者多数生存率几乎无法超过6个月,而今,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接受过治疗的一万多例尿毒症患者中,10年生存率达到了82.2%。

  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字增长在肾脏病中心主任陈江华教授看来不仅是“终末期肾病肾脏替代治疗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项目的成功,更是肾脏病中心几代人几十年努力得到了回报,1月初,陈江华教授团队从北京人民大会堂捧回了“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从单一疗法到一体化治疗,肾病患者活得更久

  肾病在我国已发展常见病,发病率在近10%,其中不少患者因得不到有效治疗成为终末期肾病即尿毒症,患者主要依赖肾移植、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三种肾脏替代治疗手段。陈江华介绍,由于这三种治疗手段均存在技术局限和瓶颈,单一肾脏替代治疗患者长期生存率均不理想。

  生存率有多低?他举例说,在上世纪80年代他刚从事肾脏病治疗及研究时,几乎没有一个尿毒症患者能够存活超过半年。“今天查房的时患者还在,第二天再来查房时,就因心衰等多脏器功能衰竭过世的情况时有发生。

  如何进一步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技术突破和体系创新成为了关键。经过近31年的临床实践与探索,陈江华发现了一个传统肾脏病治疗方法的缺点:病人送到医院后都被套用一个固定的治疗方案。“每个患者个体有差异,如果仅用成套的单一技术治疗,并不能保证患者治疗效果。

  这让陈江华意识到必须要建立起一个以病人利益和疗效最大化为目的的个体化医疗模式。在综合患者病情、家庭状况等因素后,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并建立了以肾移植为核心,以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为辅助的肾脏替代一体化治疗体系,实现了从单一技术疗法向一体化治疗模式的转变,显著提高了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迄今为止,在一体化治疗体系下完成终末期肾病肾脏替代治疗达到10447例,患者10年生存率达到82.2%。

  打通临床和实验室,让患者成转化医学最大受益者

  血液透析、腹膜透析都不是治疗尿毒症的根本手段,只有肾脏移植才是最理想的手段。不过20多年前的一起手术让陈江华记忆犹新,不仅仅因为患者是自己的老乡,更因为这名患者在移植手术后出现了急性排斥,最终导致手术失败。

  怎么尽早甄别出排斥易感人群和移植后急性排斥?陈江华将这个临床中碰到的最棘手问题带进了实验室,经过不断尝试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仅用一滴尿液来诊断和鉴别诊断急性排斥,准确率分别达到94.1%和96.9%。

  利用预警平台,医疗团队能够甄别出低危和高危人群,并针对性地制订了个体化免疫干预方案。针对高危人群,团队建立了去敏治疗和强化干预方案,使高危受者的急性排斥发生率从53.7%下降到14.6%。

  针对低危人群,团队建立了优化免疫抑制方案,使肾移植受者平均减少了30.1%的免疫抑制剂用量,显著降低了毒副作用和治疗费用,使这些患者的急性排斥发生率保持在5%以下。

  之后陈江华又为自己的老乡做了肾脏移植手术,去敏治疗和强化干预方案的帮助下,手术获得了极大的成功,10多年后的今天这位患者至今依旧保持着较高的生活质量。

  此外,团队还在血液透析技术上率先于国内最早开展了自体大隐静脉移植血管内瘘术、异体动脉移植血管内瘘术和带袖套(CUFF)的长期导管髂外静脉的植入术,解决了保障血透患者血管通路这一技术难题。

  这些由临床反馈到实验室再应用到临床中的技术,被陈江华称为转化医学,他告诉记者,自己最大的心愿便是希望通过团队努力,让更多的患者成为转化医学的受益者。

(来源:浙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