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中谈工业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

17.08.2015  19:36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工业企业能否适应新常态,以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攻坚克难、创新发展,开创工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新局面,是工业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重要因素。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在“2015中国工业经济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上,正确评价了近年来工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效和当前的困难与挑战。

  勇挑重任 敢担责任

  李毅中表示,近年来,工业企业勇挑重任、敢担责任、积极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有效推动了工业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民生改善的协同发展,促进了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改善和提升,为工业经济的企稳回升做出了贡献。

  2014年以来,中国工业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企业社会责任制度逐步完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日渐深入,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得到规范,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更加科学,同时涌现出了一批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成效显著,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卓越的工业企业,成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先进典范。现在,我国已有78个企业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这些企业代表了行业内先进的管理水平和履责水平,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领先企业,也为新形势下深入开展企业履责活动积累了经验。例如,中色卢安夏铜业公司按照国际标准管理矿山安全,其事故发生率在赞比亚同等规模矿山中最低;英特尔(中国)公司积极推行绿色制造,降低了产品从设计制造到回收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内外市场低迷、企业效益下滑的困境,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李毅中坦言,受经济增速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和消化前期刺激政策“三期叠加”的影响,以及长期积淀形成的深层问题和结构性矛盾,我国工业经济遇到了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严重挑战。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国民经济出现了积极变化,活力动力得到增强,刚刚发布的二季度主要指标增速企稳。但也要清醒看到国内外经济环境依然错综复杂,全球经济复苏曲折缓慢,我国经济回稳基础还不牢固。一是工业经济下行压力仍在加大,尚未见底。今年上半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较去年同期下降2.4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增长7.1%,下降2.8个百分点。截至6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已经连续40个月同比下降,且降幅加剧。二是地区发展差别加大,分化明显。今年上半年,江苏、广东、山东、福建、天津、重庆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4%、7.4%、7.4%、9.3%、9.5%和11.1%,辽宁、山西、黑龙江三省为负增长;数据显示,东北三省、西北五省以及山西、云南等省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均为负增长,西北地区企业亏损面高达40%以上。三是内外需不足,企业盈利状况下降。今年上半年,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0.4%,其中6月份下降2.8%。外需不足、内需乏力,导致企业产销率下滑。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自去年10月至今年3月连续6个月负增长,4月、5月份由负转正,1月~5月份累计同比下降0.8%。但据测算4月、5月份90%左右的利润增量来自股票、债券、期货、基金、对外投资等投资收益,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甚微。这种情况下,企业提质增效、扭亏增盈成为当务之急。

  质量为先 绿色发展

  当前,我国工业经济发展处于“旧力渐弱、新力将生”的交替困难时期。虽然高科技产业增速快于工业增速5个百分点,是工业经济的增长点,但目前由于其在工业经济所占比重只有12%,新力的增长尚不能弥补旧力的弱化。还要看到改革首先要付出成本,经受阵痛,改革红利才能逐渐释放。在交替过渡期内,工业企业将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扭亏增盈、生存发展之间出现了暂时性矛盾。外部环境的不利、经济效益的下滑,可能导致企业减少投入,处置不当会导致用于技术改造、设备更新、节能环保、隐患整改的投资减少,影响企业的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安全生产,甚至产品质量;用于教育培训促进员工发展与改善员工福利、支持社会事业发展的费用可能会被削减,直接影响到企业对员工责任的履行,以至影响到相关社会事业项目的有效运行。

  在新旧交替困难时期,履行社会责任和企业生存矛盾如何正确处理?李毅中强调,第一是坚守绿色低碳、质量安全基本要素不能动摇,诚信为本的道德底线不能超越。第二是要付出改革成本,淘汰落后、化解产能过剩需要付出代价,只有经受阵痛才能渡过难关。第三是要转变方式,寻求提质增效、创新驱动、最大程度调动广大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新途径。

  “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个百年目标,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紧迫的任务,而基本实现工业化是全面小康的重要支撑。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制造2025》应运而生。我国将用三个10年时间即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进入世界制造强国的前列,这是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重要组成。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责任主体首先是工业,是制造业,是企业,这是工业企业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是工业企业需要承担的重大历史责任,是工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最高境界。”李毅中指出,实际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都与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需要有繁荣的经济,而且需要解决发展中各种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实现社会和谐、文明进步,这正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追求目标。《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制造业发展的基本方针是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这意味着制造业要对社会高度负责,坚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国制造2025》强调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对建立企业信用体系、信用评价、推行企业自我声明和监督制度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创新驱动 转型升级

  面对新形势、新常态、新任务,如何提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效能和水准?对此,李毅中强调,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出路在创新,关键在创新,实现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工业是创新的主战场,产业大军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自我需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企业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针对过去粗放式要素驱动的弊端,实施创新驱动要全面开展科技创新、产品和服务创新、管理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显著提升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劳动力、资本、科技等生产力要素的质量和效率,推动经济发展。其中,科技创新是创新驱动战略的支撑,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开展3个层面的科技攻关。一是国家17个重大科技专项,几乎涵盖了7个新兴产业的核心、关键技术,有条件的企业应当积极参与;二是行业共性技术攻关,要破除企业间的技术壁垒,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发挥科研设计单位创业中心的作用,组成产业联盟,合力攻关,突破技术瓶颈,实现成果共享;三是企业自身生产经营难点的技术攻关,要发挥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团队的作用,组织一线工人、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命、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活动。

  企业社会责任内容丰富,其中社会反映最强烈的是节能减排、品牌质量和安全生产。这三条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既是一个长远战略又是当前的突出问题。李毅中表示,对于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我国承诺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至65%。这意味着工业企业在未来的25年里,将面临着更加繁重的绿色低碳转型任务,重点在推进落实绿色制造。要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应用,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构建高效、清洁的绿色制造体系。对于品牌质量,实施“质量兴国”战略,以质取胜拓展市场。要强化质量管理,提升质量控制技术标准,健全质量保障、质量诚信体系;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品牌,引导消费、创造消费、拉动经济;打击假冒伪劣,保护知识产权,不断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整体形象。对于安全生产,工业企业必须秉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坚决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加快企业生产经营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实现本质安全;杜绝重大事故,保障劳动者生命健康。

  自强自立 发展壮大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是美国过度依赖虚拟经济而忽视实体经济的后果。西方国家纷纷反思,都不约而同地重新重视实体经济,实施“再工业化”、“本土回归”、“重振制造业”等新战略、新思路,先后发布了《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工业4.0战略》、《英国工业2050战略》、《新工业法国计划》等,进而谋划第三次工业革命,继续控制全球制造业的制高点。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也凭借低成本优势抢占市场,使我国制造业承受着双重挤压。前些年,受西方经济学的影响和自身机制上的缺陷,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着实体经济被空心化、边缘化的倾向,生产要素脱实向虚,甚至出现忽视、淡化、远离工业经济的现象,这是对中国国情的误判。实施《中国制造2025》提升了制造业、工业、生产型服务业等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对我国打造强大的制造业、厚实的实体经济增强了信心和正能量。

  李毅中强调,实体经济要自强自立,必须找到提质增效升级的好路子,“互联网+制造业”就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一方面,要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平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另一方面,要用互联网的思维、思路去策划发展愿景。主线是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重点是推进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社会化。实体经济的企业是“互联网+”行动的主体,要增强内生动力,焕发内在活力,主动“拥抱”互联网,深刻变革自我。互联网企业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行动中要发挥独特作用,同时也要发展壮大自己。

  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的建立健全应注重强制性制度安排与引导性制度创新相结合。从强制性制度安排来看,2014年以来,新《环境保护法》、新《安全生产法》、新《食品安全法》、《国务院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等纷纷出台。从引导性制度创新来看,主要是要制定、出台和完善各类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指南、规范等指导性文件。今年6月,中国国家社会责任标准《社会责任指南》、《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和《社会责任绩效分类指引》已经正式发布。《中国工业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指南》明确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目标是推进企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界定了社会责任管理的内涵与外延以及与企业各项职能管理的关系,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推进实施路径、方法和要求,阐述了从社会责任理念、战略到推进实施路径、融入具体管理等系统管理思路与方法。可以说,《中国工业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指南》是企业实践的总结。当前,企业社会责任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企业社会责任将进入更多普通百姓的视野,这无疑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