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6成残疾人未参与社区活动--走出去,天地宽

22.10.2014  20:04
            本报讯 5年前,我省推出“全省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5年后,全省312万残疾人中,已有8成达成小康水平,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康复水平不断提高,重度残疾人还可以参加托(安)养。
  与之相对,残疾人的精神生活存在不少欠缺。近日,一位衢州农民给我们打来电话,说家里靠低保金过日子,可肢残的儿子宁可饿着肚子,一定要拉网线,该怎么办?现实中,很多残疾人迷恋网络,主要是因为精神空虚。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让我们一起来关心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外面世界很无奈
  在杭州工作的欧阳胜是文化界中的活跃分子,哪里有活动,哪里就能看到他推着轮椅的身影。但只有他心里清楚,他遭遇过多少尴尬事。
  5年前,他去西湖区参加一个活动,因为内急,坐着轮椅找了三四个厕所,不是没有无障碍马桶,就是厕所门口没有斜坡,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无障碍厕所,结果蹲位的门太窄,轮椅进不去。从此,他出门就算渴得嗓子冒烟,也不喝一口水。
  3年前,一次上台领奖时,他被4名志愿者抬上了舞台,看了一眼台下的观众注视的眼神,他赶紧把头转过去,“受不了被这样关注”。颁奖结束了,别的嘉宾都走下舞台,志愿者一时忘了没及时把他推下来,把他留在台上,一脸尴尬。
  “要不是我脸皮厚,早就不出门了。”欧阳胜自嘲道。事实上,他所工作生活的杭州,早在2005年就被建设部、民政部、全国老龄委、中国残联命名为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市。但他看到的是,盲道被随意侵占;明明需要80厘米宽度的无障碍门,只有60厘米;很多地方根本没有无障碍设施。
  “很多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因为外面的世界让他们难以走出去。”一次,欧阳胜去建德,碰到一位焦急的父亲,“你跟他说说,一个人活着不是为了自己,更要想想家人”,一旁的儿子已20多岁,坐在轮椅上,耷拉着脑袋。问后知道,那人的儿子17岁时,因意外截瘫,只能坐在轮椅上,每天闷闷不乐,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
  “我当时跟他说,你一定要多参加文化活动,它能让你的视野开阔,但是我说这句话的时候,心很虚。”欧阳胜明白,想要走出去谈何容易,对于眼前这个生活在农村的小伙子,面临的阻碍会更多。
  走出家门有多难
  冯志宾是杭州西湖区文新街道的残疾人专干,专门和残疾人打交道,为他们组织各种活动。他发现,活动平台搭建好了,前来参加的残疾人却不多。
  这种现象并非个例。2012年,我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标检测显示,残疾人社区活动参与率为40.97%,也就是说,有近六成的残疾人从未参加社区文化、体育活动。而省残联最近的一次全省残疾人实名制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的残疾人对文体和社区活动有需求。
  高需求和低参与的矛盾,是怎么造成的呢?
  “受观念的影响吧。”今年9月,冯志宾所在的文新街道主办趣味运动会,整个街道共有残疾人371名,报名的人寥寥无几。他和同事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一次,冯志宾敲开一户人家,女主人刚听了几句,就把门关上了。原来该户有一个智残二级的女儿,夫妻俩都是老师,碍于面子,很少带孩子出门。
  好说歹说,夫妻俩才同意让孩子参加。那天,孩子绑着小辫子,参加了足式保龄球和套圈圈,母亲看着女儿灿烂的笑容,幡然醒悟,“孩子平时脾气暴躁,动不动就打人,很少看到她笑得这么开心,以后应该多让孩子出来活动。
  省残联在调研中发现,残疾人更渴望能在活动中交到朋友,但是现在很多活动只是季节性的,并没有真正成为他们向往的平台。
  有尊严地
  融入社会
  “为什么国外的残疾人看起来比国内的多?”一位刚从国外旅行回来的朋友表示,他所到之处,总能看到残疾人。
  是因为我国的残疾人比例低?答案显然不是。在欧美发达国家,ATM机上有为双目失明人士提供的收听按钮,公共机车座椅下方有轮椅固定锁,所有的电视台都为聋哑人提供字幕……这些不仅意味着便利的生活,更是对残疾人的尊重。正是因为完善的无障碍公共设施,才让残疾人放心地走出家门,融入社会。而只有融入社会,才能消解他们的郁闷和孤独,让他们享有快乐的生活。
  社会的文明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予困难群体多少发自内心的同情和关怀,提供多少真正有效的帮助,以及让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的尊严。让我们共同伸出援手,帮助残疾人更加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