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死生终得不朽 宁波博物馆埃及展开展
这是一个以“死亡”闻名于世的文明。保存千年的木乃伊,是它对复活与冥界的追求;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铭刻了穿梭冥界必须的祈祷词和魔法咒文;遵循“正面律”的绘画和雕刻,头部和躯体始终保持垂直,为的是保持完整的躯体,等待灵魂的回归……发端于公元前六千年、形成于公元前四千年前后、湮灭于公元前三百多年的古埃及,以“生死”为坐标,发展出了独特而伟大的文明。
9月15日,宁波博物馆在建馆十周年之际,联合意大利佛罗伦萨国立考古博物馆,带来特别展览《不朽之旅——古埃及人的生命观》。展览遴选展出的100件(套)古埃及珍贵文物,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以上,其中包括用世界最早的纸张——纸莎草写就的《亡灵书》,多个完整及局部的木乃伊、古埃及最为有名的“荷鲁斯之眼”饰品等。所展出的文物大部分均与古埃及人的丧葬仪式以及宗教观念相关,彰显着这一存续三千多年的伟大文明,对生命的敬畏、对神明的尊崇,以及对死亡的认识,而正是古埃及人深刻、系统、独特的生命观,使得古埃及在世界文明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伟大篇章。
时间回到十八世纪末,拿破仑远征埃及,随行还有一队由数学家、天文学家、博物学家、技师等组成的学者团队,这一团队的目标,就是前往埃及,对正在欧洲刮起“东方热”的古埃及文明进行实地考察与研究。我们常将古埃及文明形容为“失落的文明”,其原因是,自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埃及,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古埃及文明逐渐式微,最终隐没于历史,而它再次得到世界瞩目,则仰赖于最古老的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的解读。
在本次展览中,展出有两件展品,它们均为写有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纸莎草纸,纸莎草纸由纸莎草制作而成,是世界最早的纸张,而古埃及象形文字出现于公元前3500年前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字。当象形文字在文明失落后再度出现,解读它成为了了解古埃及文明的重要渠道,但同时,它的解读难度,也成了研究的重大障碍。与中国的象形文字类似,单个的古埃及象形文字,是人、动物、植物以及构成世界各类物体的图画,例如“太阳”这一象形文字,与中国的“日”几乎完全一样,大致轮廓均为一个圆圈,中央有一个点,由此可见两大文明在蹒跚学步时期的某种共通。
纸莎草纸
本次展出的纸莎草纸,其中一件为《亡灵书》,它可以说是古埃及人的冥界通关守则,包含190段祈祷文书、咒语和准则,用以指导亡者在死后顺利到达死亡世界。在古埃及人的墓葬中,常常能够发现类似的祈祷文或魔法咒文,写在纸上或雕刻在墙壁上,这也非常鲜明地体现了古埃及人对死亡的普遍观念:永恒。对他们来说,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一个新的开始,通过死亡,他们能够到达另一个世界,并由此永恒存在。
基于这个观念,古埃及人“事死如事生”,在本次展览中,所展出的各种陪葬品,包括雕塑、神像、食物模型、日用瓶罐以及眼影罐等,都说明古埃及人想要将在世拥有的一切,都带到地下世界,继续他们的幸福生活。
也同样是出于对“死后世界”的信仰,古埃及人创造了标志性的神秘丧葬习俗:木乃伊。
最神秘的木乃伊 容纳奇迹的再生
木乃伊并非古埃及独有,全球各地都曾经出现过,但是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文明,像古埃及那样,拥有如此先进而完整的木乃伊处理、保存技巧,并且赋予木乃伊深厚的信仰意义与历史沉淀。流行于世界的诸多古埃及传说或者探险故事,木乃伊都是其中的要素。
女性木乃伊
在本次展览中,展出了一具完整的女性木乃伊,据研究她应该是死于分娩,木乃伊的腹部和胸腔没有填充防腐材料;一件婴儿木乃伊,整体用亚麻绷带交叉形成装饰图案;一组防腐工具和手术器械;多件用来放置木乃伊的木棺……这些展品为我们勾勒出古埃及丧葬仪式的主要发展步骤,从最初使用皮革、席子简单包裹尸体,发展到使用麻布包裹,之后又利用树脂增加防腐能力,而到了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70),会先掏出内脏,再进行遗体加工,在一步步地调整与发展后,最终形成成熟的木乃伊制作技术。
帕迪穆特木棺的棺盖
古埃及人相信人死亡之后,将在地下世界继续生存,他们的灵魂会回到木乃伊中,进而复活,所以木乃伊的完整和长期保存,对他们而言尤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展出的木乃伊,多为古埃及平民,同时还有制作精美的人形木棺、保存内脏的卡诺卜罐器以及随葬的人俑等,这些都显示,古埃及的生命观是普遍性、大众性的,古埃及人民对再生和永恒世界的强烈追求,催生出了与众不同的丧葬文化,并且在古埃及文明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不朽之旅——古埃及人的生命观》以“生命观”为题眼,将古埃及人最为关心的命题,以展览语言进行表达,其中囊括了古埃及的信仰文化与生活内容,以“神灵——人——死亡”的叙述路径,编织起古埃及人的思想、艺术、文化之网。观众们可以在展览中,领略到世界另一伟大的古代文明所创造的繁荣,感受文明在时光洗涤后的不朽光辉。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到12月8日。在展期中,宁波博物馆还将举办专题讲座、青少年活动、舞台剧、化装舞会等多个活动,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前去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