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县:好日子就在青山绿水间

09.07.2019  13:04

  走进夏日的武义县,苍翠葱郁的山林映入眼帘、朵朵鲜花吸引着蝴蝶翻飞、潺潺溪流清澈见底……处处可见的自然美景,让人心旷神怡。

  武义县的萤石储量居全国之首,温泉资源“华东第一、全国一流”,素有“萤石之乡、温泉之城”的美誉。然而,30年前这里曾因伐木山荒林退。如今房在景中、人在画中的美丽画卷背后,是武义人多年来的生态坚守——从1990年开始,武义坚持生态立县,推动绿色发展,将一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区农业贫困县建成了如今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绿色城市。

  下山脱贫,让“烧炭村”重现满山青翠

  改革开放初期,武义县山区农民就业门路窄,为了致富大量砍伐树木,破坏了山林。据1989年武义县森林资源调查资料显示,全县共有荒山面积13.72万亩,森林覆盖率只有51.2%。1989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三年消灭荒山、八年绿化武义”的目标,开始持续推进造林绿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工作,不仅在1993年消灭了全县的荒山,2006年还被授予“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称号。

  为守护好满山青翠,为山区农民拓宽脱贫路,武义县决定推动农民下山脱贫。1996年,武义县开始组织村民搬迁下山,昔日的烧炭翁逐渐变成超市老板、务工人员和其他生意人。与此同时,村里开始对9000多亩山地进行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目前,已发展油茶、茶叶等经济林3000多亩,杉木林基地700多亩、生态公益林4000多亩。

  “下山脱贫的初衷是解决山区群众生活困难,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村民搬下山后,在原宅基地、荒田、荒地上实施‘退宅还林、退耕还林’,牛头山森林覆盖率稳步回升到99%,下山脱贫又反过来促进了生态建设。”原武义县扶贫办主任董春法感慨道。

  用经营的思路,让山地资源“”起来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如何进入良性循环?武义的经验是——用经营的思路、全新的机制,让山地资源“”起来,让经济利益吸引更多人植树造林,这样只增不减、生生不息的果实山珍、花草树木就会年复一年地为人们带来财富。

  53岁的朱宏伟从24岁开始做木头生意,他砍过无数的树,卖过无数的木材,积累了一定资金,被称为“判山大王”。随着林木采伐不断向大山深处推进,林木运到山下的成本增加,而武义县也越来越重视森林资源的保护,2003年,朱宏伟放弃了从事多年的伐木工作,改行种树。

  朱宏伟组建了30余人的造林专业队,承包了坦洪乡金隆村835亩杉木幼林的30年经营权,建立了23亩苗圃基地,培育枫香、厚朴、木荷、湿地松等造林苗木,还组建了武义金隆林产品专业合作社。此后,尝到造林甜头的朱宏伟陆续承包了生物防火带建设等项目。目前,朱宏伟已累计投入资金400余万元,实施营造林1.3万余亩,从“判山大王”变为生态山庄、森林旅游的开发者,带动了一方百姓脱贫致富。

  如今,越来越多的山区农民从“卖木材”转为依靠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武义县林场的经营体制也从原来的利用森林获取经济效益为主转变为以保护森林提供服务为主。

  创建森林城市,加速推进绿色崛起

  随着植树造林等工作的持续开展,武义县创建森林城市、推动绿色崛起的战略定位日渐清晰。2012年,该县启动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工作,2014年全县绿化总面积达36.87万亩,新增绿化面积3.7万亩,成功创建为省级森林城市;2014年,该县提出编制全县湿地保护规划,响应湿地保护行动,建成了具有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典型特征的省级湿地公园——武义熟溪湿地公园;2017年1月,武义县启动珍贵彩色森林建设,提出打造珍贵彩色森林,围绕“一城六镇八景十线百片”的珍贵彩色森林总体建设布局,在“十三五”期间完成18.1万亩彩色森林建设,将珍贵森林、彩色森林、健康森林以“点、线、面”的形式有机结合,改变林相单一的森林景观,实现了“春花、夏荫、秋果、冬彩”的季相变化森林。

  为了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速推进全县绿色崛起,武义县2017年5月正式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2017年,获评“全球绿色城市”;2018年开展“一村万树”三年行动,在全县形成“一带一树、一村一景”的珍贵化、彩色化村庄绿化体系,为加快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积极打造幸福乡村建设“升级版”。2017年初-2018年底,全县共投入植树造林、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等各项生态建设资金7.5亿元;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至73.9%。

  以前“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放眼当下武义,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全县人民的牢固共识,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成为大家过上好日子的“标配”。“开门见绿、出门赏绿,已成为武义人的一种享受。”武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一个充满生机的武义正大步迈向未来……

(武义县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