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用于计算步数 健康功能难体现 智能手环难形成持续消费市场
商报讯 (见习记者 王迪慧) 头顶“科技”的光环,智能手环刚进入大众的视野时,受到了一众潮男潮女的热情追捧,带着手环的年轻人在大街上随处可见。“健康管家”是具有计步、测心率等功能的智能手环的基本属性,不少消费者购买手环就是以“减肥”为目的,然而美国“消费者报告”一项追踪调查显示,手环的计步功能对减肥并无助益,有九成的用户最终放弃了手环。
在经历了初期的辉煌后,智能手环如今进入一个尴尬的境地。记者发现身边仍带着手环的年轻人已寥寥无几,一部分用户在“三分钟”热度后将手环束之高阁,还有些人将不用的手环送给自己的父母。曾经在年轻人中风靡的手环,如今反而更多地出现在大爷大妈的手腕上。
手环计步数 健康功能很难体现
美国的“消费者报告”进行了一项跟踪调查,在2016年,调查人员跟踪了800名智能手环的成年用户,查看他们使用手环计步以及体重变化情况。大多数调查对象佩戴的是Fitbit,用户每天统计的步数平均约为5000步到7000步。但统计发现,六个月后,他们中没有一个人的体重或血压有所改善;一年不到,90%的人停止使用Fitbit。
据悉,在“消费者报告”的跟踪调查前,美国匹兹堡大学也曾针对470名减肥者做了对比研究。470名减肥者中有一半人有佩戴运动手环,但研究数据显示,佩戴手环的减肥者平均减了3.5公斤,而没有手环的人士,反倒是减去了5.9公斤。
为“健康”而生的智慧手环为何没有成为“减肥”助力?最主要的原因是单纯依靠手环统计步数,并不足以减轻体重。市民方女士表示:“当初买手环的时候,是为了记录我每天走了多少步,再换算下消耗了多少卡路里。”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手环用户错误地认为单纯地走路消耗卡路里就能起到减肥作用。但健身教练蒋先生告诉记者,想要达到较好的减肥效果,还需要进行适度的运动,并配合运动调整饮食。
功能单一 压缩手环生存空间
智能手环刚刚面世时,一度被认为是科技行业的新浪潮。但随着时间推移,曾代表时尚与科技的手环,如今却被不少年轻人“抛弃”。究其根源,“不实用”和“用腻了”是重要原因。
“当初我会买小米手环,其中有跟风的缘故。”市民邱小姐告诉记者,“当时还在上大学,很多身边的同学都买了,价格也不贵,功能听起来貌似科技感十足。不过买了之后,也就新鲜了小半年的时间,之后就很少每天打开手机APP看手环记录的数据。今年年初我把手环取下来放家里,不再使用了。”
当记者问及不再使用的原因,邱小姐表示:“手环的实用功能基本只有计步,现在微信还有苹果自带的健康APP都有计步功能,手机随身携带就能起到计步作用了,感觉还需要通过蓝牙连接到手机才能看步数的手环挺‘鸡肋’。”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曾经的手环用户如今选择“弃用”的理由都与邱小姐相似。今年,华米推出了新一代的智能手环“小米手环2”,但与前一代手环相比,“小米手环2”除了为产品添加了显示屏,功能上仍是计步“唱主角”。小米相关负责人透露,手环只是小米生态中的一部分,并非重点。同时,因为“小米手环2”刚推出不久,手环短期内并不是推新。
用户选择将手环“束之高阁”,除了有手环自身的功能原因,功能上更加强大的智能手表的崛起,也进一步压缩功能相对单一的智能手环生存空间。记者采访中观察到,相比于价格低廉的手环,不少白领阶层认为外形更具设计感的智能手表更符合自身需求。
业内人士表示,智能手环最初能够受到年轻人欢迎,源自“科技”的噱头。但随着时间推移,手环的新鲜感逐渐消失,再加上功能的单一,使得智能手环应用范围一直局限在运动追踪领域。如今,关注度大幅减少的智能手环若想继续存活,最重要是在功能上进行创新。只有与一般智能手机功能做出区隔,才能真正吸引消费者。
作者:见习记者 王迪慧 编辑:李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