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施压欧盟构筑企业收购壁垒 中方:避免受保护主义思潮干扰

25.08.2017  10:54

  德国政府近日对欧盟施压,要求欧盟在中国公司收购欧洲科技公司时行使更多的否决权。据德国媒体报道,德国经济和能源部部长齐普里斯是在近期写给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的信中提出上述要求的。

  齐普里斯称,来自中国的企业并购及资本流入,证明欧洲对投资者来说仍然具有相当的吸引力,也给德国经济带来增长,并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但必须注意到,中国企业在欧洲及德国的并购,主要集中在高新及核心技术产业。相反,中国在此领域并没有向欧洲投资者开放市场。她强调:“开放的市场不允许存在单行道。

  齐普里斯建议欧盟,在背后有国家支持或得到政府战略补贴的外资对欧洲企业进行收购时,要进行严格审查。特别是外资对研发和生产核心技术的公司进行收购时,欧盟在紧急情况下应该行使否决权。

  德国的担心,与过去几年中国企业在德国进行的大规模收购有关。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和推进,中国企业加快全球“扫货”步伐,作为制造业大国的德国一直受到中国买家青睐。加之自2011年以来德国经济复苏放缓,破产企业增多,给了中国买家更好的机会,自2013年起,中国企业在德国的收购案大幅增加。德国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在德国收购企业68家,总价达126亿美元,超过过去10年中国在德国的投资总和。

  2016年,中国美的集团以40亿欧元收购德国机器人制造商库卡股权,在德国引起巨大争议。作为全球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库卡公司拥有大量汽车制造业的知识产权,其生产的智能机器人广泛应用于世界知名汽车制造商的生产线,奔驰、宝马、大众、博世都是它的忠实客户。尽管美的在收购中开出了保留库卡现有工厂及工作岗位至2023年的优厚条件,德国政界和媒体仍然担心,库卡高度敏感的技术及数据会可能因为美的对库卡的收购而被中国得到。

  这种担心在去年中国企业福建宏芯基金公司收购德国特种机械制造商爱思强公司失败案中也得到体现。德国政府在去年9月批准该收购项目,在中国公司已经付清相关款项后,德国政府却又在去年10月撤回对收购的批准,并决定重新审查,最终导致该收购流产。德国媒体披露,德国政府撤回批准并重新审查那宗收购案,是因为美方以安全为由向德方施压。尽管如此,德国在该问题上的审慎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今年7月,德国议会批准建立否决机制,阻止外资对关系国家安全战略及国家利益的企业进行收购。这类企业包括电信网络、电力、供水行业以及云应用平台等。按照该规定,外资收购某企业拥有决定权的25%以上股份时,德国经济部将对该收购项目进行安全审查,并有权否决相关交易,或提出附加及限制条件。由此,德国成为欧盟国家中第一个“出于安全原因”采取措施对外资收紧的国家。

  在这个问题上,德国并不想“单干”。早在今年2月,德国经济和能源部部长联合法国经济部部长、意大利经济发展部部长,向欧盟贸易委员会提交过类似报告,并请欧盟提出具体计划。德国认为该否决机制应该在欧盟层面上统一规范协调。但在柏林看来,欧盟并没有动作,因此只能自己先行一步。

  面对德国的一意孤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7月14日就曾明确表示,中国同包括德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开展经贸合作的本质是互利共赢,希望德国、欧盟在出台有关措施时应注意避免受保护主义思潮的干扰,避免向外界释放混乱、消极的信号。

  针对齐普里斯此番再次提出构筑收购壁垒的要求,容克的发言人称,欧盟已就此事开展相关工作,并在今年欧盟峰会时提交了有关全球化的讨论报告,“我们欢迎欧盟成员国就此问题进行探讨”。欧盟委员会发言人8月23日表示,容克会考虑此事,“我们将于秋天拿出具体的计划”。但欧盟内部对此也有分歧,一些贸易组织和欧盟成员国持保留态度,他们害怕因此而引起外商投资减少。

  8月18日,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方向的指导意见》,限制房地产、娱乐业等非技术型产业的海外收购,明确鼓励中国企业加强与境外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企业的投资合作。事实表明,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步伐不会大幅度放慢。对于如何推动境外投资持续健康发展,中国有着自己的方向。记者 汪莉 【毛洁】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