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重要植物病原分子检测及种类鉴定,为口岸检疫提供护国利刃

27.01.2015  18:15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重要植物病原物分子检测技术、种类鉴定及其在口岸检疫中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陈剑平院士团队领衔的项目“重要植物病原物分子检测技术、种类鉴定及其在口岸检疫中应用”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陈剑平院士曾先后7次获得过省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的资助,其团队成员也多次获得省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的资助。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先进的植物病原检测鉴定技术,我国植保和检验检疫领域一直处于缺少自主检测技术的被动局面,导致我国植物病原种类难以系统研究以及外来植物病原入侵难以检测和防控的现状,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威胁。

面对这一世界性难题,课题组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线状植物病毒的种类分子鉴定”、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浙江省植物线状病毒的种类分子鉴定和基因组学研究”及浙江省科技厅“十五”重点项目“我省主要园艺作物病毒的种类鉴定以及分子检测技术体系的建立”等项目,创建了重要植物病原分子检测和鉴定方法,提升了我国植物病原检测和鉴定能力:创建了基于科属特异性简并引物的马铃薯Y病毒属、马铃薯X病毒属、麝香石竹潜隐病毒属和葱X病毒属成员RT-PCR检测和基因组全序列扩增技术;建立了16种检疫性病毒和8种检疫性真菌的PCR检测方法;完善并建立了伞滑刃属线虫分组鉴定体系、单条线虫DNA提取以及松材线虫R和M型区分新方法。建立了安全、高效、成本低廉的检疫性线虫处理技术,实现了对检疫性线虫的立体化防控。鉴定、命名了一批重要植物病原新种,解决了植物病原鉴定中的疑难问题。完善了马铃薯Y病毒属、马铃薯X病毒属、麝香石竹潜隐病毒属和葱X病毒属等的分类标准,明确了上述4个属基因组结构、多聚蛋白裂解位点和保守性活性位点等序列特征。从全国18个省44种作物中鉴定了上述4个属病毒45种,其中新种9种(占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同期鉴定的同属新种14%),中国新纪录种11种,更正命名6种。测定了26种病毒基因组全序列,其中19种为首次测定,20种被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认定为相关病毒的参考序列,占同期认定的同属病毒参考序列总数23%。

应用项目研究成果,截获了一大批重要检疫性植物病原,保障了国家生物安全。从口岸截获鉴定线虫新种25种,更正命名2种。其中伞滑刃属线虫新种16种,占全球鉴定的该属线虫新种的一半以上。全国首次截获检疫性病毒1种、线虫7种、真菌5种;截获检疫性病毒151种次,线虫82种次,真菌94种次。国家质检总局根据检疫结果发布警示通报7次,执行境外谈判和预检7次。先后承担全国检验检疫系统培训12次,累计1226人次。建立的技术在全国广泛应用,近3年63个应用单位共截获检疫性植物病原53种1466批次,节约取样费、试剂费、货柜和船舶滞港费累计2.38亿元。

该成果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与宁波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宁波大学等相关研究团队历经多年科研攻关完成,是2014年度我省农业领域唯一获此殊荣的成果。在学术上,该成果发现和鉴定的一大批植物病毒、线虫新种,明确了其基因组特征,丰富了植物病原学理论,对国际植物病原学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并得到国际组织和同行高度评价,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同时,该成果建立的植物病原检测技术具有重要实用价值,已成为我国植物病理学研究和外来植物病原检验检疫或早期预警的核心技术和国家标准,改变了我国植保和检验检疫领域缺少自主检测技术的被动局面。对于认识植物病原种类和分布,防止外来植物病原入侵,维护国家生物安全和促进现代农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浙江省科技厅  作者:省自然科学基金办、浙江省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