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三伏天送棉被原来并不荒唐 要避免“第一眼谬误”
三伏天送棉被原来并不荒唐,要避免“第一眼谬误”,须告别惰性思维、惯性思维和标签化认知
日前,台风“威马逊”导致海南、广东、广西三省区数百万人受灾,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运往灾区的救援物资中,赫然出现了几千条棉被。这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多指责红会荒唐,缺乏常识,哪里有三伏天给南方灾区送棉被的?
针对质疑,红会回应,一些受灾山区、丘陵地区早晚温差较大、湿气重,老人、孩子、孕妇等需要棉被,而且棉被功能多样,向灾区送棉被是救灾常见做法,并不仅限于冬季。
看来,常识也有不靠谱的时候。一见反常就吐槽,也容易导致认知上的谬误。若要避免这种“第一眼谬误”,须警惕两种倾向。
其一,懒惰思维作怪,导致认识趋于扁平化,不辨菽麦。很多时候,人们在面对信息爆炸时不再深思,懒得察辨,习惯以所谓的普遍常识代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殊不知我们的很多“常识”在某些情况下不成立。
据称,苏轼读到王安石的咏菊诗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时,不禁莞尔,他心想:菊花最能耐寒,岂会被秋风吹落?王安石这诗有违常识啊。后来,苏轼被贬黄州,重阳之际,但见院中菊花纷纷落瓣、满地铺金。原来,菊花确有会落瓣的品种。
至此,苏轼方知自己被“普遍常识”给坑了。所以说,别轻易拿自己的常识去质疑别人的智商,结果往往黑人不成反自黑。
其二,看待事物标签化,智子疑邻多谬误,持论自然难公允。自从郭美美事件引发信任危机以来,红会就多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被污名化了,在不少人眼里,红会不管做什么都是错的。
诚然,百姓监督公共机构是理所应当,但同时是否也应尽力摆脱成见,就事论事?一上来就揪骂,不是成熟的做法。
这次三伏天送棉被的风波,红会及时回应,主流媒体及时发声,有力地引导了舆论。这件事也提醒相关部门和媒体,在社会质疑四起时,应第一时间向民众答疑解惑、澄清舆论误区。
同时,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当今社会,需要我们格外警惕,防止选择性无视、习惯性失明,甚至未见事实即人云亦云。肖 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