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打假”是对造假官员的当头棒喝

21.03.2015  13:11

  履历造假、违反人事提拔程序、拉票、瞒报家属移居海外实情……所有这些终究没有逃过组织部门的严格审查。记者从辽宁省委组织部了解到,辽宁省最近对6起违反干部人事纪律的案件给予严肃查处。(3月21日人民网)

  多年来,“三龄两历一身份”都是干部任前档案审核的重点内容,其重要性、严肃性不言而喻。然而,却有人以伪造、欺骗的手段来谋取不正当利益。如今,辽宁省挥动达摩克利斯剑,传递出对档案造假行为“零容忍”的信号。

  干部人事档案造假,几乎已成“公开的秘密”。2014年,中央巡视组两轮巡视的20个省份中,就有15个省份发现干部档案造假的问题,其中河北还处理了11名身份造假的干部。这些造假的干部,有的“洗档案”,自行把科级“提升”为处级;有的修改年龄,其中最多的曾改小10岁;有的对身份、学历和履历进行“整容”……

  人事档案造假,是干部诚信品德的缺失,更是党性缺失。他们“年龄越填越小、工龄越填越早、学历越填越高、身份越造越假”,不惜丧失党性原则、不惜丢掉人格尊严、不惜损害他人合法利益,将党纪国法、公平正义视若无物。这类官员,即使侥幸过关“上了位”,在更大的诱惑面前也难以做到“心不动、手不伸”,其腐化堕落几乎成为一种必然。

  人事档案造假,造假成本低是最主要原因。如果成功,可以“挣面子、占位子、换帽子”,当然还有“捞票子”;假如暴露,得到的却可能是批评、记过之类不关痛痒的处分,几乎没有干部因档案造假而被刑事问责。初中未毕业的王亚丽“过五关斩六将”,竟然爬上了团市委副书记的高位。虽然她最终入狱,但却是因为职务侵占、行贿,而并非造假骗官。

  对档案“打假”,不能单纯依赖干部的自觉和自律,依法依规治理才是关键。一是问责要严,真正做到有案必查、查实必处、失责必究,既加大造假者的违规“成本”,又严肃追究主管负责人的把关之责;二是监督要到位,干部选拔任用要严格执行公示制度,把干部档案、履历“”在阳光下,主动接受公众监督;三是制度设计要完善、及时堵塞漏洞,防止出现牛栏关猫似的问题,让造假者无可乘之机。

  俗话说,“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档案造假,尽管只是极少数人的行为,但其消极影响却极为巨大。“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是时候该发力整治了!辽宁省严肃查处违反干部人事纪律的案件,对所有的干部都是一记响亮的当头棒喝,值得群众翘起大拇指。

  作者:闲看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