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桐庐:左手繁华右手静谧 打造“最美栖居地”

03.06.2016  10:42

  中新网杭州6月1日电(记者李婷婷)夜幕低垂,华灯初上。浙江桐庐市民许美娟依然像往常一样在富春江边散步,河面上的灯光若隐若现,徐徐清风扑面而来,绿草花木气息沁人心脾……此刻的她不由得眯眼感叹:“真惬意。”

  钱塘江尽,富春江畔,有一座奇山异水的中国画城——桐庐县。600多年前,元朝画家黄公望用三年多时间挥毫泼墨,描绘了“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画上所绘大多的景致来自于此。

  ?当时光的指针走到600多年后的今天,本已天生丽质的桐庐在当地执政者的接力勾勒和渲染下,出落地愈发精致,并获评中国最美县。“水碧山青画不如”的自然风光美、都市气息浓郁的城区美、以及古朴惬意的乡村美,都直达当地人的心坎里,正如许美娟话语里溢出的满足感一般。

  “不以规模论大小,要以精致论品质”。一方“如画山水”背后,则是桐庐当地高起点、大手笔、前瞻性的全域规划设计和城乡开发建设:定位“最美山水生态型现代化休闲城市”,坚持老城发展与新城建设遥相呼应,城市发展和美丽乡村统筹推进,以打造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

  活力新区现代摩登:坐拥一城繁华

  “桐庐县是个好地方,富春江秀丽的水光山色,苦了一双眼睛,望了东,又望西,真有应接不暇之势。”对桐庐的景色,著名诗人郭沫若曾有过如是“甜蜜的抱怨”。

  如何经营这样一个具有丰富山水资源的高起点城市,是城市建设决策层思索的题中之意。

  “不以规模拼大小,只以精致比高低。”当地党委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他们坚持这一独具匠心的建设理念,并以此大手笔挥就蓝图:以山水为衬拉开城市整体框架。着眼长远,以战略性大手笔谋划城镇发展空间,留足城镇发展提前量。通过县域总体规划的编制,促进县域空间资源要素集聚,优化城乡空间布局,重点突出城镇组团整体发展与区域协调的发展战略。

  “桐庐提出以富春江、分水江两江为轴,构建‘一城两片八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合理布局城市区域功能。”桐庐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委委员、总规划师朱云介绍,以县城为例,其布局是“一环两区两城”,一环是城市外环,两区指新城区与老城区,两城即富春江科技城和富春山健康城。

  其中最令当地人得意和自豪的,则是当地高速出口的景观带、迎春商务区以及滨江景观带,这三个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窗口”、“客厅”和“大阳台”的地方。

  沿着杭新景高速而下,来访者恍若“跌”进了一幅画:书写“中国最美县城”的石刻立在中央,绕过一个华丽的大转弯后,迎面而来的是双向8车道的迎春南路,夹道两旁掠过一排排松柏,还有数不清的灌木和花草,让人大饱眼福。

  桐庐县市政园林管理处主任蒋舒军认为,“这个‘窗口’让桐庐成为一个很有眼缘的地方。”

  随后,沿着迎春南路往北直至中段,鳞次栉比的高楼和通达的道路赫然在目,还有繁华的商业街区和来往人潮,扑面而来的现代都市气息让人似有置身上海陆家嘴之错感,这便是桐庐江南新城迎春商务区,也是当地豪华的城市“客厅”。

  其自2008年起启动建设,目前已建成26幢26层到40层的高层商务楼宇,是桐庐最精彩的城市景观带,也是浙江县域楼宇体量最大、最集中、产业集聚力最强的现代化CBD之一。

  穿过高楼林立的大厦来到城市“阳台”——富春江水利风景区,又是另一番体验。古色古香的亭台轩榭别有韵味、欧式风格的广场气度恢宏,不少市民信步闲庭地漫步其中。

  作为桐庐县城变迁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市民许美娟感触颇深:“20年前,江南新城还是一大片荒芜的农田,但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自从1996年提出跨江发展,这里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主城区。”和她一样,桐庐新城的变化老百姓均看在眼里,同时也真切享受着现代城市所带来的幸福生活。

  朱云向记者说了个细节:“在桐庐的任何一个地方遥望天际,都能看到远处山的起伏线条,没有突兀的楼层阻挡。”

  的确,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正是当地城市规划中坚持的重要理念,也是美丽桐庐规划体系的核心要素。

  烟火老城雅拙古朴:寻觅记忆中的老桐庐

  富春江将桐庐城一分为二,一边是拔地而起的新城;另一边,则是当地践行历史建筑保护,为延续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而不断努力。  车辆驶过富春江二桥,便进入老城,这里唐开元年设治成镇,历史悠久。

  “没想到年纪这么大了还能住上新房。”市民陈阿姨是开元街改造一期项目的征迁户,以前一家五口挤在60多平方米的老屋内,眼下他们正满心期待地等安置房完工,乔迁新居。

  和城南的全新面貌不同,曾经辉煌的老城区在时光洗礼下不免显得“老态”许多,诸如行路难、停车难、相关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日益凸显,市民改造居住环境的需求迫切。

  为此,当地针对老城启动推进了“四改联动”工作,即进行老旧小区改造、老旧住宅楼道整治、视频监控安装、里弄小巷改造等工程。同时在建设的轨道上,实施浮桥埠、东门和开元街等区块改造提升,逐步改善老城区基础设施,实现老城区有机更新。

  “与新城建设不同的是,老城区有着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不是‘一拆而光’,而是结合历史文化传统和文化脉络,实行保护性的改造。”桐庐县桐君街道人大工委姚鼎文指着远处一幢水墨青灰的高楼告诉记者,拿开元街改造一期项目来说,其开建于2014年,今年9月建成,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给安置房“穿”上江南风韵的“外衣”,以做精“文化融入”文章。

  拆改结合的同时,是对桐君老城历史风貌的保护。比如在桐君路上,一幢有着典型的晚清建筑风格的老式木屋——“胡家芝剪纸艺术馆”,就在熙熙攘攘的商业圈中尤为显眼。

  胡家芝是国内著名的民间剪纸艺术家,1897年生于桐庐。老人逝世后,她的家人将其部分剪纸作品以及剪纸工具等捐赠给家乡,当地把老人旧居改造成“艺术馆”,于2009年修缮之后对外开放。

  在姚鼎文眼里:“人的理念在不断调整更新,以前可能只是单一追求发展,但现在人们开始越来越看重乡愁。”他说,胡家芝的旧居改造,正是桐庐规划者注重提炼和应用地方特色文化,将历史人文、民俗文化和城市风貌与街巷肌理文化等融入各项规划的一个典型。

  如果说新城代表着工业发展下的现代城市,那么雅拙古朴的老城则承载着桐庐的历史沿革,有着历史积淀赋予其的浓浓烟火气。两城发展共享,又各有所长。

  “保老城,建新城,城市建设既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从桐庐县领导的话语中可知,桐庐的城市规划设计并不是“千篇一律”、“千城一面”,兼具人文特色的城市布局契合了当地“中国最美山水型现代化县级城市”的定位要求。

  美丽乡村多点开花:全力打造县域大景区

  当下的桐庐,新城现代,老城古朴,城市变美的同时,乡村也在“变脸”,城市发展和美丽乡村统筹推进,整个桐庐就是一个大景区。

  山花烂漫的“世外桃源”阳山畈、“家家都在画屏中”的芦茨、流露江南水乡风情的荻浦、青石黛瓦的深澳古村落……沿着依山沿河的柏油小路蜿蜒向前,驶入绿色的山峦深处,是一个个浸染在苍山墨岭间、掩映在参天古树中特色村落,它们就像散落的珍珠镶嵌在桐庐的画屏中。

  “门对天子一秀峰,窗含双溪两清流”,说的是被誉为“江南最美村庄”的桐庐环溪村。然而鲜有人知的是,这里曾经也是“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村民对环境卫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自2003年浙江省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创建以来,桐庐从整治脏乱差入手,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杭州市持续深化、巩固提升,开展了“清洁乡村”、“美丽乡村”等建设,一轮接一轮的整治后,曾经的农家旧貌换了新颜。

  芦茨村就是一个案例,它是省级富春江(芦茨)乡村慢生活体验区的核心区域。每年5至10月,芦茨村60多户农家乐天天爆满,1500个床位供不应求。吸引大家的正是村子里那一江清水,到水里打水仗、游泳等等成为了当地揽客的特色。

  “都是政府引导得好。你看,村里的这些基础设施都是政府修的,农家乐也是政府规划好,我们按图纸建的。”在芦茨村经营一家农家乐的老叶,每年在家门口赚得盆满钵满,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对于乡村而言,美丽建设既要村美,更要民富。合村乡是桐庐最偏远的乡镇。近年来,合村乡牢固树立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富民”的发展理念,在充分挖掘各村特色亮点,打造“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同时,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倒逼经济转型、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与路径。以打造“美丽乡村样板乡”为目标,以创建“全域3A级景区”为抓手,突出全域旅游抓产业,突出深化改革添活力,突出富民惠民为根本,让产业强起来,让农村资本活起来,让百姓富起来,努力实现“生态合村”向“全域旅游合村”转变,“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真正走出一条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多赢路子,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同频共振。

  据悉,桐庐早在2011年即明确了“全域景区化”的建设新理念,将历史人文底蕴、生态经济发展与农村自然田园风光有机融合,使得全县是景区、村村是景点、处处是景观。同时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包括三类规划全覆盖、与名院名师深入合作、配备专(兼)职村级规划员等,让这座本已天生丽质的山水之城出落地愈发精致。不久前,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发函浙江省政府同意在桐庐筹建中国(杭州)美丽城乡教育培训基地。

  让城更像城、村更像村,这是桐庐在城乡建设中的最大亮点。前者是提供更为现代、优越的生活质量,后者则是让人们找到乡愁的味道和田园牧歌的情怀,繁华和静谧相互交错。

  “如果能够把花草、树木、流水、山峦、光和风根据人们自己的意愿从自然界中精萃出来,再与建筑巧妙融合,那么人间就接近于天堂了”。诚如规划大师柯布西亚所说,那么“中国画城·潇洒桐庐”,想必就是这么个“最美栖居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