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发现宋代墓群!距今近千年
桐庐县分水镇小源村陈家自然村的几位村民,清晰地记得村里宋代墓群的发现经过:前几天,为修路在溪边驳石坎时,突然从山坡上滚下了一只瓷碗和一只颔瓶,“哎呀,都是‘老东西’。”即便是不懂行的村民瞧了瞧,也能看出它们不一般。再沿迹往上寻,一个洞里还有几件瓷器,洞两侧的砖块码得工整又漂亮。“别动,这是先人的墓。”上了年纪的村民给县里打了电话,希望能找个专家到现场看看。
“从出土的瓷器及墓砖的形制来看,初步判定是宋代墓葬。”第二天,桐庐县博物馆文保部工作人员会同分水镇文化站的同事赶到现场。
四座墓穴之下还有一层墓穴
经现场粗略查看,沿溪边往山坡向上大约5米高的位置,确实并排露有四座墓穴,年代距今约700年至1000年。于是他们一边召集村民上坡清理,一边向市考古所汇报。“县里没有考古资质,需市里下派人员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精细勘探。”
赵忠军是文保部的工作人员,他从业近20年,经验丰富,第一时间从出土的物件判断出墓所处年代,后来从墓中发现的钱币的年代也证实了他的推测。他将现场维护好并等待考古所的同事前来,对该区域进行抢救性考古的发掘。
这段时间的暴雨对考古工作顺利推进增加了不少阻碍,在发掘的同时,他们将现场的情况全部绘制下来,并及时回填古墓。令人惊喜的是,原本以为只有四座墓穴,后又发现这些墓穴之下还有一层墓穴,最终共发现6处。“这是一个墓群,墓穴两层,墓内形制精美,是宋代较典型、常见的墓葬。”考古所的工作人员李二鹏一到现场发现这样的情况后,就马不停蹄地进行绘制,希望在下一场大雨前能完成现场绘制工作。
初定是北宋末普通百姓墓葬地
一个小村庄能发现这样规模的宋代墓群,在桐庐并不多见,这些墓穴能够保存如此完整,可能和其所在的位置有关。“这里以前就是山,没有溪,村里人都不会过来,所以从来没听说过这里还有墓。”村里上了年纪的村民说,这溪还是前几年新农村建设改道过来的,有了溪,村民在这一块的活动才渐渐多了起来。另一方面,这座山不高,山上多种植毛竹,土壤透水性好,泥土保持得好,故墓群保存得较为完整。
考古人员在这些墓穴中发现了数量不等的瓷碗、颔瓶以及钱币。有些已破损,部分很完整,其中一些看起来都算得上精致,如碗内绘制的花纹挺精美,有的颔瓶造型也精巧。专家及工作人员商定后,将这些文物都带回了博物馆,进行修复、保存。“包括碗、瓶、钱币在内,目前一共发现了几十件物品。”赵忠军说,从古墓中的陪葬物品来看,这应该是北宋末期普通百姓的墓葬地。这些墓穴从右到左分别是砖制、砖石混制以及石制。墓穴规模大小类似,长度在2.1到2.3米间,宽度0.65到0.73米,无论是砖制还是石制都堆砌得十分整齐。“从墓穴1中发现的骨骸来看,完整的小腿骨十分长,粗略估计墓穴主人身高超过1.8米,或近2米,比较高大。”赵忠军说,墓穴长度或是根据主人身高来设定的。“根据墓制的情况看,这可能是一个家族的墓群。”赵忠军说,如果同为一个姓氏的家族成员,在古代是有可能出现叠葬的情况。“虽然此次发现,在考古意义上不及‘小青龙’,但还是十分有助于深刻研究这一区域的宋代历史。”
截至发稿,墓群的现场发掘工作已基本结束,下一步将对发现的文物进行整理。
链接——
小青龙遗址
小青龙遗址位于桐庐县城南街道石珠村。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该遗址。在现存的墓地范围内,目前已清理良渚文化墓葬3座,其中以M2保存较为完整。M2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随葬带盖矮把豆、陶纺轮、双鼻壶、玉锥形器、玉管各一件,其中陶壶的东侧有朱漆的痕迹。
桐庐小青龙遗址的发掘,为了解钱塘江中上游地区良渚文化时期的聚落形态、考古学文化面貌和这一地区与东部平原及周边地区的文化关系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