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 桐庐全面实施农村垃圾分类

20.11.2014  19:01
 

桐庐全面实施农村垃圾分类

将依托本地企业制作有机肥出售

11月7日6版

◆任丹萍 葛丹 周兆木

浙江省桐庐县在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适合当地农村垃圾分类的模式,实现了农村垃圾分类全覆盖,使农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简便易行,降低分类难度

桐庐县立足本地特色,按照“简便易行、大类粗分”原则,在农村地区鼓励将垃圾分可堆肥与不可堆肥(通俗称可腐烂和不可腐烂)两类进行分类收集。通过政府集中采购、免费发放到户的形式,为每家农户配置一黄一蓝两只分类垃圾桶,并详细罗列可堆肥垃圾和不可堆肥垃圾的种类。在宣传指导中,利用“”与“”谐音的方式告诉分类农户,“会烂(可堆肥)的垃圾放蓝色的桶,不会烂(不可堆肥)的放黄色的桶”,简单明了,老百姓容易接受。

截至目前,全县共发放了两色分类垃圾桶22万只,超九成的农户开始实施垃圾分类。

创新模式,科学布局站点

面对分类后最终垃圾仍被混装的问题,桐庐县摸索出针对不同垃圾的处理方式。黄色垃圾桶内“不会烂”的垃圾按原来方式运至县城无害化焚烧处置。蓝色垃圾桶内“会烂”的垃圾利用微生物发酵处置和太阳能普通堆肥处置两种技术制成有机肥。

对于人口密集度高、可堆肥垃圾量多、有机肥需求量大的农村地区采用微生物发酵处置模式,即经过设备发酵、堆肥处置,实现可堆肥垃圾资源化和减量化。对一些人口密集度低,交通运输成本较高的偏远农村地区主要以太阳能普通堆肥处置模式为主,充分利用太阳能与垃圾渗滤液回喷技术促进堆肥加快反应。

同时,各村还根据可堆肥垃圾产生量、建设、运输和运作成本及相关补助政策等因素,采取一村多建、多村合建等方式科学布局资源化利用站点,达到成本节约化、成效最大化的要求。

健全机制,提升分类正确率

桐庐县还广泛推广垃圾分类“身份追溯”机制,让每一桶每一袋垃圾通过此机制可“追溯”至每户农家,为在每户分发的黄蓝垃圾桶(或垃圾袋)上进行编号,编号与户主对应,方便垃圾收集员对该户的垃圾分类工作进行考核评分,同时,方便对垃圾分类的质量进行检查,并在第一时间指出分类不到位之处对户主进行再次宣传指导。

桐庐县环境保护局党组成员方文剑介绍说:“除了身份追溯之外,各个村里还想出了一些激励机制。同时,在不同层面制定考核办法,村里把积分情况在村内公示牌内进行上榜公示。

变废为宝,试水商业化运作

通过分类后,垃圾可制成有机肥,触发的是一整条绿色产业链。“按照全县农村居民约11万户测算,实施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可实现农村生活垃圾50%的减量,一年还可制成有机肥7200吨。”葛丹介绍说。

为了让这些肥料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桐庐县正组织力量对它进行科学配比,并依托桐庐本地两家企业技术力量,将有机肥料深加工为颗粒状商品有机肥,谋求通过市场化运作,提高其产品附加值,就地销售给来村休闲度假的游客,使它成为更受老百姓欢迎的好东西,而最后的收益也将按照一定的比例回馈乡镇或者行政村,以此形成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