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年俗文化节上寻找民俗记忆
阳光明媚,冰雪消融,2月2日下午,桐乡市崇福镇南阳村里丝毫没有化雪时的寒意,放眼望去,人头攒动,笑闹声阵阵,洋溢着一股农村过年赶集时的烟火气。
才走进村口,抬眼便是一大块火红的横幅。“第二届‘美丽乡村’年俗文化节”几个黄色的大字分外耀眼,再往前走,记者的脚步便淹没在了热闹的非遗年俗展示区里。制香包、编草鞋、刨老烟、染花布,一个个传统非遗展示摊位勾起了村民们儿时的回忆。“这个老虎香囊好看,小时候常见的,现在不多见了。”香包制作展示摊位前,40多岁的杨女士爱不释手地抓着一大一小两个老虎形象的香包笑着说。
香包制作非遗展示人夏晓梅一双巧手正忙着飞针走线,只见她手捻着彩色棉线,在皮布花样上三两下就绣出了老虎的五官,煞是憨态可掬。“小时候看奶奶做香包,还会绣好看的布鞋,我就看着学。”夏晓梅一聊起香包就打开了话匣子,在崇福镇农村,制作香包一般会放如历本纸包晒干研细的桃枝叶,故又称历本袋。去年,她这一手非遗绝技还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亮了相,让不少国际友人眼前一亮。
这边非遗技艺博人眼球,那头非遗美食四处飘香。打年糕、酿米酒、蒸雪糕、做酥糖……一阵勾人味蕾的香味袭来,寻香而去,但见不远处的一个摊位,里三层外三层被人围了个水泄不通。“咚!咚!”200斤中的石臼里,白胖的糯米团刚下了蒸架,热气和着糯米香四散开来,在钵头的重击下被逐渐还原出粘乎乎的质感,让人看着直想咬上一口。
50岁的钱明学打年糕的手法娴熟,两手紧握着钵头,一使力高高举起,忽又重重砸下,一旁还有人不时拿着洗帚往年糕上洒水。“小时候一闻到这个味道,就知道要过年了。”钱明学说,现在农村会打年糕的人不多了,打一次年糕一般要5人配合,两个人抡钵头,一人洒水,一人但翻动,还有一人专管糯米粉蒸制。一石臼的年糕打成,村民们传递分食,满脸餍足。
一排非遗展示区围着南阳村文化礼堂排布,礼堂前的文化广场上,正上演着一出热闹的村晚。开场舞《欢乐中国年》才开演,台下的观众都捧场地鼓起掌来,辛苦排练了一个多月,崇福镇御驾桥村文化专管员孙陈玲下台后,难掩喜色:“村民们爱看,我们就更有动力了。”原来,这次的村晚集结了崇福镇26个行政村3个社区的精品文化节目,演出还穿插着知识竞答等游戏环节,喜庆的年节氛围更浓郁了。
“现在村里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了,你看着房子造得多实在。”家住崇福镇的夏海燕今年60岁,退休后常到南阳村走亲戚,听说有年俗活动,特地前来捧场。说话间,夏海燕抬手指向文化广场对面的一排新建农房小区,浅黄色外墙,砖红色屋顶,在小区疏密错落的绿化掩映下,洋气十足。
这片新集聚起来的农房小区分两期,统共住着400多户村民,小区统一规划,还配套了商铺、绿道等一系列基础设施。这两天,小区边的文化礼堂里,两层800平的家宴中心即将启用,早已有村民前来预定年夜饭。“去年农房集聚,村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了1300多万元。”崇福镇南阳村党总支书记张国伟告诉记者,村里用农房集聚后的土地指标建设商铺出租,为村集体经济增加了60万元收入。
“今年还要建文体公园和文化讲学堂。”张国伟说,如今农村旅游成热门,眼下,南阳村正积极争创全省3A村级景区。“下阶段村里计划投入3000万元,发展乡村全域旅游。”张国伟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