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市“量体裁衣”打通困难人员“就业路”
近年来,桐乡市坚持把促进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事,积极创新工作模式,多途径丰富工作载体,多方位拓宽就业渠道,提出了“量体裁衣”式的个性化服务,不断破解困难人员就业难题,打通“就业路”,困难人员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2014年,该市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712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196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以内,有力保障了民生,维护了就业局势稳定。
一、诊断开方,政策带路,实现困难人员就业“岗位对接”
一是提补贴,增岗位。为进一步发挥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的效用,该市规定,农村开发的公益性岗位新安置农村低保家庭就业困难人员,给予用人单位的社保补贴标准由每人每月300元,调整为每人每月最低工资标准30%的岗位补贴和200元的补贴,2014年共有50多家用人单位为困难人员提供近300个岗位;公益性岗位安置符合条件的困难大中专毕业生,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给予用人单位每人每月最低工资标准50%的岗位补贴和200元的社保补贴。
二是强援助,解难题。针对困难家庭大学生创业面临的资金短缺难题,该市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援助:具有桐乡市户籍、毕业2年以内的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筹资金不足的,可按规定申请不超过3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贷款期限不超过3年;对从事微利项目的,据实给予全额贴息;对从事其他项目的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给予100%贷款贴息、其他人员给予50%贷款贴息,贴息期不超过3年。
三是重调研,开良方。成立调研小组,有步骤分阶段地调研该市企业缺工情况及原因、大学生未就业状况、城镇失业人员就业愿望等,建立动态数据库,2014年开展相关调研30多次,涉及困难人员800多人次。同时,根据数据库情况,完善就业困难人员分类化管理机制:对有一技之长的,主动送岗上门,使其尽快就业;对就业能力较差的,通过送培训、送技能,使其短期内就业;对无就业意愿或就业能力弱的,实行一对一帮扶,做到逐步就业。目前,该市基本实现了就业困难人员动态“清零”。
二、授人以渔,培训指路,实现困难人员就业“管理对接”
一是完善培训制度,激发积极性。该市建立了规范、统一的就业困难人员培训计划和培训班审批、实施、考核、发证、培训台帐和财政结报等具体操作制度,并把就业困难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列入该市培训计划的重点,认真抓好培训任务的落实。同时,鼓励开展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训,具有桐乡市户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定点培训机构参加创业培训并取得国家统一《创业培训合格证书》的,给予创业培训机构每人一次性最高不超过2000元的补贴,激发其积极性。近三年来,该市培训机构参与培训就业困难人员2500名。
二是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合作性。充分发挥桐乡技师学院(筹)的机械电子、服装、烹饪等特色专业和市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的桐乡特色技能人才培训优势,开展困难人员技能培训,并在生源、场地、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加强沟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确保困难人员职业技能培训保质保量开展。同时,组织召开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业务培训会,对于“哪些人员符合政策条件,相关材料如何准备,人员如何申报”等进行详细解读,对村(社区)劳动协管员、镇(街道)人社所工作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和操作培训,2014年共赴镇(街道)、村(社区)开展相关培训30多次,有力提升了困难人员社保补贴政策的解读率。
三是注重学用结合,增强实用性。坚持培训和就业相结合原则开展困难人员技能培训工作,为明确困难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工种,每年年初,该市人力社保部门深入企业和劳动力市场开展调查,了解市场需求和企业的用工动向,积极组织培训机构与企业进行沟通,促进企业技能劳动力紧缺和困难人群的就业对接。2014年,该市开展各类困难人员就业培训62期,开设了家政服务员、电工、中式烹调师、挡车工、数控车工、纺织针织染色工、织布工等二十多个工种。
三、投其所好,信息引路,实现困难人员就业“服务对接”
一是“一化一式”实现针对性帮扶。建立“个性化”档案,健全就业困难人员申报登记制度,通过村(社区)申报、镇(街道)复核、市级审核认定的三级受理制度,统一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在就业援助卡上注明就业援助对象,持卡享受相关援助政策。将人员基本信息和就业(失业)信息录入数据库,对每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失业状况实行数字化管理。开展“跟踪式”就业帮扶,对于在招聘会上没找到工作的就业困难人员,继续帮助他们推荐工作岗位;对于达成就业意向的人员,对其进行跟踪服务。2014年采取“跟踪式”帮扶服务以来,该市共帮助135名特殊求职者实现就业。
二是“一提一搭”实现信息化帮扶。通过报刊杂志、电视台游动字幕等提高困难群众就业政策知晓率,借力局门户网站开展政策告知和政务公开,在市就业服务大厅加大政策宣传和咨询工作力度,同时在镇(街道)和村(社区)等基层一线发放各类宣传资料,深入宣传就业政策。2014年以来,面向2300多人开展宣传50多次,发放宣传资料4500多份。同时,进一步搭建就业服务平台,打造公共职业介绍服务所,将精品化、个性化、智能化服务作为就业工作的主要方向。在QQ群提供就业信息的基础上,推出就业微信平台,通过微信推送就业政策、招工信息等,困难群众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一对一、点对点的个性化服务。
三是“一扩一拓”实现安置性帮扶。一方面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困难人群的受益面,对开发的“三保”(保洁、保绿、保安)、“三托”(托老、托幼、托护)和“三服”(家政服务、配送服务、保健服务)公益性岗位,享受人群从原来的零就业家庭、低保户家庭的失业人员,扩大到新安置辖区内本市户籍困难家庭劳动年龄段内、有就业愿望且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另一方面拓宽公益性岗位安置对象,对新增设立高校毕业生农村公共事务管理类公益性岗位,安置对象为本辖区本市户籍就业困难的全日制高校、中等以上职技院校毕业生,原则上全市176个行政村每村设立1个,引导他们到农村基层就业,目前已安置8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