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城餐桌菜从哪来?主城区叶菜自给率突破80%
昨天一大早,沈玉兴跟往常一样,套上胶鞋几个大步就进了自家的菜园。
沈玉兴是杭州萧山舒兰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经营着1500亩蔬菜种植基地。眼下,他正准备今年的基地扩建工作,足足500亩,工作量不小。
这位有着十几年种植经验的老菜农指着茫茫一片的菜园说,这个基地有一半种的是叶菜,一年能供应3000吨,已经做到了全年供应。
事实上,受客观原因所限,杭州一直是蔬菜的“主销区”而非“种植区”。在杭州的蔬菜交易市场上,多年来存在着这样一条规律:冬春季“南菜北调”和夏秋季“北菜南调”。当梅雨季降临杭州时,本地蔬菜的供应也“由旺转淡”,以兰州包心菜为代表的高原夏菜,正长驱直入。
业内,把来自国内主要蔬菜产区的外地菜,称为“客菜”,而来自杭州周边农户和蔬菜基地的菜,则是“地菜”。
杭州市商务委的统计数据显示,从杭州两大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全年的供应量来看,“客菜”占据杭州蔬菜批发总量的70%,其余30%则是“地菜”。基于批发市场的辐射效应,远道而来的“客菜”中有7成被销往杭州以外地区,地菜则基本涌上了杭州人民的餐桌。
从农业部门获得的数据,杭州的蔬菜基地数量正不断增加,主城区的蔬菜自给率逐年递增,尤其是叶菜类。去年一年杭州主城区叶菜自给率已突破80%,比2010年提高近20个百分点。
叶菜自给率提高,对市民而言,有啥好处?杭州市农业局农作处副处长郑军辉表示,杭州的叶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叶菜基地的生长水平以及抗灾条件也不断改善,本地叶菜的产量高了,菜价也会更加趋于稳定。
“今年上半年受天气影响,部分蔬菜价格较往年偏高,但就叶菜来看,整体与去年基本持平,进入‘地菜’旺季后,每斤青菜价格比之前便宜了一元。”万寿亭农贸市场“菜篮子”信息员说道。
随着杭州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推进,相信会有更多符合杭州人口味需求的本地蔬菜出现在杭州马大嫂的“菜篮子”里。
“地菜”供应量大了客菜经营大户觉得生意难做
多年来,杭城的蔬菜供应主要依靠大市场流通,一个蔬菜批发市场的经营大户,甚至可能决定杭州老百姓餐桌上蔬菜的品类。
王广武是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良渚蔬菜批发市场的经营大户,卖菜二十余年,一年的营业额就有七八千万元,他经手的蔬菜,大多来自山东、云南、陕西、福建等地,其中产自山东寿光的大棚蔬菜,能一年卖到头。
在王广武心里,装着一幅蔬菜供应地图,供应区域应季而变。
具体来说,杭州的冬季蔬菜供应,主要指当年的11月至次年4月,以“客菜”为主,产自云南、福建、广东等地的客菜源源不断地供应杭州市场,品种既有白萝卜、胡萝卜、土豆、西红柿等大路菜,也有冬瓜、茄子、尖椒等南方应季菜。
而到了4月中下旬至6月中旬,“地菜”进入产销旺季,这期间,外地菜供应相对减少。
6月中下旬至10月底,是杭州本地蔬菜的传统淡季,这时正逢甘肃、宁夏等地的高原夏菜上市旺季,甘蓝、青笋、芹菜、娃娃菜等30多个品种进入杭州市场。
杭州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副总经理王悟海印证了王广武的说法。王悟海表示,作为杭州两大蔬菜批发交易市场之一,该市场的蔬菜成交量稳定在每年75万—80万吨,其中7成来自全国各蔬菜主产区,包括山东、云南、福建、海南、甘肃等地。
沉淀蔬菜行业多年,王广武越来越感觉到:“销量在往上走,以前一天一二十吨的出货量,现在一天起码五六十吨,钱却没多赚。”
原因何在?王广武看出了点门道,“杭州的‘地菜’供应量上升了,‘客菜’市场竞争不占优势,运输成本太高。”
他为记者算了笔账,以黄瓜为例,收购价1元/公斤,人工和运输成本0.5元/公斤,运输成本达到了收购价的一半,即使不将损耗算进来,一级批发商的批发底价也要1.5元/公斤,而基地直销的“地菜”,零售价只在成本价基础上浮20%-30%。
建基地搞新型流通业态只为让“菜篮子”更稳当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叶菜自给率提高,地菜供应量上升,但是蔬菜的本地化供应仍存在季节性短板,尤其是冬春和夏秋时,还有特殊气候条件下。这也让许多蔬菜批发户瞄准“时间差”赢取生存空间。
许泉是海南澄迈惠民果菜产销专业社的负责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他坚守海南基地,抓生产保供应,家人则在杭州蔬菜批发交易市场设点售卖。产自澄迈的菜心、苦瓜、生菜、茄子、豆角等品种,会在那几个月登上杭州市民的餐桌。当杭州进入“地菜”旺季后,许泉也“顺时休假”。
不过今年入夏后,许泉也不闲着,他在宁夏的贺兰山脚下建了3000多亩蔬菜基地,高原夏菜通过冷链运输直达杭州,也为杭州市民的夏秋季餐桌增添了不少花色品种。
王广武也在探寻这条出路,他在浙江天台建了基地,不做大路品种,专攻有特色的精品蔬菜,提高产品附加值。
杭州蔬菜批发交易市场经营大户薛九法则在河南张北承包了1500亩蔬菜基地,娃娃菜、土豆等四五个品种的蔬菜每天直供杭州。
无论是客菜批发商还是地菜供应者,在货源有保障的情况下,如何运用新型流通业态进行营销,也是一门学问。
王悟海表示,该市场的辐射半径达150公里,进入该市场的蔬菜货源,远的甚至被销往江苏和上海。
对“地菜”来说,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普及,杭州部分蔬菜基地试水淘宝店、微店等新型销售模式。麟海蔬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何林海透露,“麟海”已实现常年“农超对接”,基地产的蔬果在160多家超市门店同天销售。此外,合作社还在余杭临平、下城灯芯巷、万寿亭等居民社区设多家直销门店。
“6月中旬,我们在萧山的直销门店也会开张,营业面积七八十平方米,旺季主销叶菜等蔬菜,淡季补充销售自种果类。”何林海说。
不论是“客菜”还是“地菜”,减少产销环节,降低“最后一公里”成本,稳定菜价,这是市民喜闻乐见的。
一家蔬菜种植基地能让两万户杭州家庭安稳吃菜
早在1998年,沈玉兴就在萧山搞蔬菜基地,三四百亩菜园,他一人操持。那会儿杭州的蔬菜基地不多,本地菜产量也少得可怜。后来随着主城区对本地蔬菜的需求量的增加,沈玉兴的蔬菜基地也就越做越大。
位于杭州良渚的麟海蔬果专业合作社,今年也在基地旁边扩建了100多亩地,主要种植青菜等本地叶菜。该合作社负责人何林海介绍,去年一年,“麟海”向杭州市场供应了包括叶菜在内的蔬菜共7200吨,像春节这样的需求旺季,“麟海”每天供货三四十吨,算起来,能满足杭州两万余户家庭的蔬菜需求。
如今在杭州,和“舒兰”“麟海”一样的蔬菜基地,发展势如破竹。
据农业部门统计,杭州市去年新建“菜篮子”生产基地38个、面积9135亩;今年全市新增省保障型蔬菜基地3200亩,市县级高山蔬菜基地2110亩。
就沈玉兴来说,每年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引进蔬菜新品种,每年引进5个左右,一半以上是叶菜品种。“今年引进的叶菜新品种已经试种,不久后,杭州市民就能吃到几款新菜咯!”他说。(见习记者 李明 记者 郑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