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萨尔》超世界五大史诗字数之和 青海首建传承人数据库

12.02.2017  20:03

  “《格萨尔》史诗的数据化是格萨尔文化与时代相结合的必须。因此,格萨尔传承人数据库的建立将会极大地推动格萨尔文化在信息技术时代的抢救保护工作。”中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诺布旺丹11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

  《格萨尔》史诗逾一百多万诗行、两千多万字,超过世界五大史诗字数之和,且内容仍处增长之中。2006年,中国官方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格萨(斯)尔史诗传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据了解,目前,抢救性发掘记录、数字化整理保存是目前《格萨尔》史诗非遗保护不可或缺的重要抢救手段之一,特别是《格萨尔》传承艺人抢救性工作尤为重要。随着现代文明进程的加速,格萨尔传承、传播区域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对格萨尔文化的存续、传承环境也造成了较大冲击,如传承人数量不断减少,传承空间日渐萎缩等。

  为此,《格萨尔》传承人数据库建立者巷欠才让将西藏、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等整个藏区的有关《格萨尔》传承人的文字介绍、图片、文本、音频、视频等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录入,并按照媒介进行数字化处理后,建立了一个完整、系统、全面、统一、可转换的数据库。这也是中国首个《格萨尔》传承人数据库。

  “该数据库中不仅纳入具有代表性的《格萨尔》说唱艺人,还涉及了《格萨尔》唐卡、《格萨尔》雕塑、《格萨尔》藏戏、《格萨尔》壁画等领域的传承人。”巷欠才让介绍,《格萨尔》传承人是史诗直接的传承者和保护者,在挖掘、抢救、保护《格萨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除利用物质手段外还可以利用数字化数据对非物质遗产进行真实记录,并对其建档、永久性地形象保存,以便操作灵活及存储、管理。这对传承和保护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现实意义。

  巷欠才让的另一个身份是青海省《格萨尔》史诗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他告诉中新社记者,为更深层次地把握中国藏族史诗《格萨尔》的文化内涵,改变“人亡艺绝”、“艺随人亡”的局面,以新的视角向世界介绍《格萨尔》传统文化,建立全面系统的《格萨尔》传承人数据库,可以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必备而可靠的资料。

  诺布旺丹表示,在格萨尔文化中,作为传承人的艺人是最重要的要素,他们是格萨尔文化代际传承的主要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