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柯尔克孜族刺绣:沙俄时期传入 如今产品远销中亚

18.12.2016  16:35

  谁曾能想到,山沟里柯尔克孜族牧民家庭的手工刺绣,不仅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产品还远销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

  关于柯尔克孜族刺绣的历史,史料中无从考证,只是作为该民族的一种传统技艺,被后人延续了下来。从手工做法与图案上来看,融合了本土文化和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

  柯尔克孜族刺绣自沙俄时期传入

  日前,在新疆县温宿县文化馆工作人员阿布都·沙拉木带领下,我们驱车前往博孜墩乡博孜墩村,探寻柯尔克孜族刺绣的历史足迹。

  路途中,阿布都·沙拉木为我们讲述了柯尔克孜族历史。他说,居住在博孜墩柯尔克孜民族乡的柯尔克孜族人,并不是这里最早的土著。

  “听老人讲,沙皇俄国时期,一部分富足的柯尔克孜族人迁移到新疆等地,其他边境省份也有,后来被遣送回去一部分,最后剩下的就居住在新疆了。”阿布都·沙拉木告诉记者。

  目前,新疆阿克苏地区共有柯尔克孜族8011人,主要分布在乌什县、温宿县北部。温宿县有3595人,这些柯尔克孜族人主要居住在博孜墩柯尔克孜民族乡。

  柯尔克孜族刺绣与中原文化密切相关

  历史记载,在中国叶尼塞河流域的柯尔克孜族生活区域,有专门织造绫罗锦缎的工匠。考古专家在此发掘的西汉时期的古墓中,发现印有极其精美的鸟兽及植物花纹图案的毛织品。

  《元史·世祖本纪》记载,1286年(至元23年),元政府“赐欠州诸局工匠纱五万六千一百三十九绽十三两”。在长达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高高的帕米尔从未失去和祖国内地的联系。

  “这说明,柯尔克孜族的刺绣历史由来已久,且和中原文化密切相关。”阿布都·沙拉木说。

  柯尔克孜族刺绣第四代传人祖辈居住温宿山村

  来到博孜墩村村头路左边的牧民家里,我们看到大门右边有两间门面房,分别是商店和榨油坊,大门左边也有两间门面房,门口挂着“温宿县宝美特柯尔克孜女子手工绣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牌子。

  这就是柯尔克孜族刺绣第四代传承人布茹丽·斯开克祖辈居住的地方。“我的手艺是跟母亲学的。从13岁起,至今已有30年。”布茹丽·斯开克说,母亲已去世3年,她也不知道村里最早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刺绣,只知道已流传了很多年。

  柯尔克孜族妇女人人擅长刺绣

  据介绍,在漫长的游牧生活中,柯尔克孜族人长期以羊毛、羊绒为原料制作生活用品,创造出的色彩斑斓的纺织、刺绣等民间工艺品,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布茹丽·斯开克告诉记者,柯尔克孜族妇女擅长刺绣,几乎人人都会。姑娘的嫁妆和家中用品主要为刺绣品。“从小时候起,我们就学习刺绣,从简单的轮廓勾勒,到层叠的填色创作。

  “长大以后,绣艺在日复一日的飞针走线中渐渐娴熟,结绣、钩绣、扎绣、刺绣、串珠片绣、格子架绣、十字绣。”布茹丽·斯开克说,每一个柯尔克孜族女性都是在母亲、姐妹们的绣品中熏陶长大的。

  在合作社刺绣展厅里,记者看到,头巾、枕头、被面、衣袖边、马衣以及悬挂的各种布面装饰品上绣着的各种精致花纹,其中有花卉、飞禽、走兽和各种几何图案,色彩鲜艳,形象生动。

  布茹丽·斯开克为我们展示了其手工刺绣的技艺,只见他铺开一块绒布,手持一根绣花针,飞快地在刺绣架前后穿梭,很快就把一块普通的黑色绒布变成花团锦簇的绣花布。“要完全绣好这个布单,至少要两个星期。

  山峰在柯尔克孜族刺绣中必不可少

  在柯尔克孜族刺绣图样中,山峰是必不可少的风景。她们眼中的山多是雪山冰峰,圣洁纯白。在她们的手下,山峰也被绣成白色,呈三角形,沿着衣领、裤脚、袖边,或是在花毡、墙围的边沿,枕头的顶端,被褥的周边绵延起伏。有时,三角形是黑色或是红绿相间的,黑色代表土山,红绿相间代表着红山与青山。

  祖辈相传至今,以柯尔克孜族绣花布单为代表的当地刺绣艺术日渐成熟,但同时也因科技含量低、成本高,在工业文明发达的今天逐步退出现代生活。

  政府扶持手工技艺逐步被现代机械代替

  “年初,县里鼓励我们发展民族特色刺绣,用援疆资金给我们村购买了166台刺绣机,并分配到166户牧民家里,发动所有的妇女加工刺绣生活用品。

  据介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柯尔克孜族刺绣技艺一波三折,曾面临断代危机。自2008年柯尔克孜族刺绣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生产性保护才给这一民族文化带来了新的活力。

  在博孜墩村,被温宿县或自治区评为刺绣传承人,是一件很光荣的事。布茹丽·斯开克说,每年传承保护资金就有4800元,还有项目保护资金9600元,再加上小康文化户2000元,一年下来可以拿到16400元。

  布茹丽·斯开克不仅让自己的子女传承绣花技艺,还带出9名徒弟。这些徒弟又各自带出了徒弟,一代接一代地教她们编织羊毛毯、刺绣等。

  近年来,当地政府制定博孜墩柯尔克孜民族乡刺绣手工技艺保护计划,由县非遗保护小组和县文化馆等部门实施生产性保护,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刺绣的传承和发展。

  柯尔克孜族刺绣远销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

  尽管博孜墩村地处偏远,交通闭塞,但柯尔克孜族妇女们靠着一双双巧手和辛勤的努力,不仅摆脱了刺绣的传承危机,也让柯尔克孜族刺绣手工艺成为当地一张响亮的民族文化名片。

  目前,博孜墩村的柯尔克孜族绣品供不应求,不仅畅销全疆和内地,就连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也前来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