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改盘活“沉睡资产” 推动林业三产发展
开化县是浙江“母亲河”钱塘江的发源地,俗称钱江源。齐溪镇龙门村位于钱江源的源头,区域面积15.15平方公里,辖有4个自然村,321户,1056人。全村耕地560亩,森林面积2.25万亩,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有生态公益林2.05万亩,毛竹1850亩、茶叶956亩,森林覆盖率达93.5%。得益于多年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村庄的森林资源保护完好。村中有樟木,榉木,红枫,红豆杉等名木古树近百株。走进龙门村,仿佛进入世外桃源。
龙门村地处僻壤,过去是省定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全县有名的贫困村,曾经300多户家庭有400多人外出打工赚钱。近些年来,该村通过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整治力度,以生态振兴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坚实基础,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浙江省老年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并荣获“中国特色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乡村旅游扶贫试点村”、“浙江省森林村庄”、“浙江省景区村庄”等多项荣誉。农民人均收入从2012年的4115元上升到2017年的1.9万元,预计2018年将突破2万元。龙门村实践着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走出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之路。
一、主要做法
(一)确权发证,利益分配到户,让农民定心
龙门村在“林业三定”期间,已将山林全部分配到户,没有保留集体统管山,在2004年的二轮延包工作中,将林权证确权到户。因地处钱江源头,出于保护需要,全村山林90%以上划为生态公益林,过去因村集体经济薄弱,每年公益林补偿资金仍保留集体使用,群众有意见,任由山场荒芜不经营,甚至有人私下偷伐自己山场的林木变现,屡禁不止。2010年全县开展主体改革完善工作之时,龙门村根据村内现有林业资源状况,村两委干部多次开会研究,制定属于了龙门村的林改政策,决定将每家每户的林权信息进行电脑录入,按当年的分山人口核定每户应享有的公益林补偿资金收益,利益分配到户,重新订立制定了封山育林等村规民约,严格保护森林资源,该方案经过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后实施。
林改后,林农经营山林的积极性提高了。村里又通过镇林业站,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举办技术培训班,邀请专家来村进行培训指导,对山林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提升:一是对沿溪两侧森林进行抚育,提升林相和经济效益,完成3000亩森林抚育;二是全村956亩茶园进行低产改造提升,完成了对茶园的施肥、修剪,新补种茶苗10万株;三是实施毛竹低产林改造1500亩;四是对龙门溪沿线、村庄周围林地进行改造,种植银杏 210棵、香榧1320棵、石榴树200棵、红枫170棵、樟树35棵、红豆杉56棵、桂花树64棵,梨树350棵,桃树3300棵。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龙门村的森林资源丰富了。
(二)围绕森林人家创建,推进林改服务乡村旅游发展
龙门村拥有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2013年开始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开办农家乐和电商创业成为村民在家门口发家致富的重要渠道。走进龙门村,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民宿外一面面整齐划一的“龙门客栈”招牌。为避免无序竞争,村里统一思路:靠单打独斗的“土路子”行不通,村集体成立九溪龙门旅游开发司,统一宣传、管理、服务、分配客源。村里邀请旅游社老总讲课,从房间改造到内部装饰,从菜品设置到客房打扫……详细为林农传授经验,提高村民农家乐的管理水平。该村创办农家乐53家,通过农家乐开展山珍、蔬菜农副产品配送等途径实现带动农户179户。2017年接待游客17万人,最多的一天涌进700多辆车子,从村口排到4公里外的齐溪镇上。
2015年,龙门村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人文景观,申报立项了集餐饮、住宿、游览、观光、休闲、疗养为一体的“森林人家”项目。项目主要包含基地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设备仪器购置三大块内容,总投资额478万元,现已全面完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龙门村森林人家项目,是以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具有浓郁乡土风情的景观景点为依托,充分利用项目区特色村落、田园风光、自然山水、森林生态植被、农耕生产资源等优势,以山水为媒,以田园和森林为基,以避暑、养生、休闲、度假为主线,形成集农家体验、森林氧吧、森林旅游等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村庄。
(三)推行“1+X”的结对模式,先富带后富,家家奔康富
“1+X”结对模式,是龙门村自创的一种共同致富的管理模式。即一个农家乐或民宿结对X家种养农户,为农家乐、民宿经营户提供配套的新鲜蔬菜、土鸡、清水鱼、笋干、菜干、豆腐等农副产品,签订合同,指定销售,种养户旺季时还可以为他们提供帮工。“1+X”结对致富模式采取的是包销制,即农户送多少,农家乐业主包销多少,新鲜原料如销售不完可制成菜干,再由旅游公司通过电商平台进行网络销售。从4年前的第一批9户农家乐,到今天的53户农家乐和民宿,都与村内的179家农户进行结对,带动全村家家致富。
“龙门客栈”地字33号——久山半民宿店主余昌山,在外做餐饮管理多年,收入也不少,但看到家乡这些年变化颇大,办农家乐的村民也越来越多,遂开始回乡创业,自2016年开办这家民宿以来,生意一直十分红火,半年营业额即达到40万元,正是通过“1+X”结对共同致富模式带动了6—7户村民共同致富。像余昌山这样的回村创业青年,龙门村还有很多。
二、龙门村的三大变化
(一)乡风文明的变化。2013年前,龙门村村民总体人文素质不高,感恩、孝道、礼仪文化稀缺,村民常为小事发生争吵,导致村庄不和谐,工作难以推进。现在大大改善了农民精神风貌,焕发了乡村文明新气象,村民们也真正做到了“逢车交汇,吾靠边停,您先行”的礼让通行;“笑容待客,来家坐坐喝杯茶”的礼仪待客。让客人来到龙门就像到了家一样。
(二)村容村貌的变化。2013年前龙门村垃圾、露天厕所和简易猪栏随处可见,空气中不时闻到“三粪”的气味,过路的客人常常捏着鼻子走过村庄,外来的女人都不敢上厕所。近年来,通过植树造林、三改一拆、垃圾分类集中处理、河道禁渔、治水造景、治污造景等项目的实施,如今的龙门已成了“建筑风格一体化,村庄有序再绿化,庭院整洁又美化”的生态村庄。
(三)富民强村的变化。2013年以前,龙门村村民生活经济来源是“吃粮靠救济,穿衣靠养猪,用钱靠砍树”,2012年村民人均收入仅有4115元,全县255个村倒数第5名;村集体“0”收入,是个名副其实的“空壳村”;2013年以来,龙门村开始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从“砍树”到“护树”,从“养猪”到“养人”。2017年底,龙门村发展民宿53家,638张床位,全年共接待游客177800余人次,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9000元,村集体年收入达到83.5万。
三、龙门村创建的三条经验
(一)以林改为契机 建山水之美
不断推进林改工作,让老百姓吃下“定心丸”,能够踏实投入人力、物力营建秀山绿水。经营实施森林人家项目,通过大规模地植树造林、景观打造、林相改造等生态环境建设,形成了大面积的绿色植被,有效地截留降雨、保持水土,减少自然灾害的损失。同时也为龙门村野生动物、昆虫、鸟类提供生存空间,丰富了区域生物多样性。还促进了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生态农业发展。一三产业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充分实现农民就地创业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二)以山水为媒介 迎客入村
穿过蜿蜒的盘山路,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粉墙黛瓦的徽派民居,一棵棵葱茏茂盛的树木,清澈见底的溪水绕村而过,清脆的瀑布声和婉啭的鸟鸣声演奏着自然的乐章。走进山间,清新的空气和满目的翠绿则让人如入仙境,一路走来不时能碰到三三两两的游人,或观景或戏水,怡然自得,享受其中。
围绕“九溪龙门”这一旅游品牌,近年来龙门村恢复了“溪环玉带”“龙潭虚泽”等龙门古八景,做好“九溪龙门九瀑布,九个龙潭九故事,九眼山泉九杯茶,九处仙境九幅画”的文章,致力于将龙门村打造成“水清、岸绿、景美、人和、民富”的绿道网、景观带、致富线。隐龙谷、桃坞回春、老龙源、天然龙池等丰富的自然资源让游客享受到原生态景观,每年一次的九溪龙门亲水节又能让游客体验到淳朴的乡风村貌。
(三)以文化做文章 文明乡风
山水再好,没有文化融入,乡村休闲游就没有灵魂。在上海、杭州等长三角周边地区,和开化龙门村一样好山水的村有很多,凭什么这些游客就一定要到龙门村来?答案就是要发掘地方文化,让山水因文化而灵动起来。除了清洁家园,护山护水,龙门村大力挖掘孝道文化、龟(长寿)文化、太极文化、红色文化、生态食材文化、诚信文化等,并内化为行动,落实到日常生活和经营行为中。来龙门村的游客,大多是爷爷奶奶辈,就需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尊重关心爱护,以孝子之心待客留客。在龙门村所吃的果蔬食材,都要求尽量自己生产,生态环保。每户农家乐经营户,所有的热菜价格全部统一,保质保量,诚信经营。
龙门村村民很自豪:当年习总书记到开化时提出的“人人有活干,户户有收入”的要求,已成为现实了。现在,他们有了新目标:未来五年内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实现村民人均纯收入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