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江区:持续提升林业特色产业 实现绿水青山与农民增收双赢
衢江区林地面积195.2万亩,人均林地面积5.4亩,是耕地的4倍,发展林业特色产业对促进农民增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该区充分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农村群众把发展重点调整到林业特色产业上来,努力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新兴产业扬优成势,不断开辟林业富民新路,切实做好农民增收加法文章。2014年,全区实现林业生产总值28.7亿元,农村居民林业收入14亿元,林业收入占农村居民收入的比重为27%,林业增收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2.8%。
科技先行 打造增收亮点
一是提升毛竹产业。 持续开展竹笋覆盖“百亩百万”示范行动,培育示范户93户,覆盖竹林215亩,竹林最高亩产2.7万元,雷竹亩产3.3万元。大力推广“一竹三笋”丰产栽培技术,建成“一竹三笋”高效基地3.35万亩,辐射推广10.25万亩,带动农户2.32万户,人均竹业增收745元。
二是壮大油茶产业。 组织实施中央立项木本油料(油茶)产业提升项目,加快推广通过国家良种审定的长林系列油茶品种,全区油茶总面积7.4万亩,其中良种推广基地1.29万亩,技术推广基地1.1万亩。油茶籽产量2288吨,茶油产量572吨,实现产值1.9亿元。
三是发展花卉苗木。 通过市场主导、企业带动、科技支撑、农民参与的方式,形成以莲花、高家、横路、全旺、大洲、后溪为中心的“苗木花卉长廊”。全区种苗花卉生产企业(苗圃)338家,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28680亩,年实现销售额1.05亿元,带动周边农户3000多户。
创新驱动 培育转型拐点
一是抢抓油用牡丹发展先机。 引导衢州楷亚实业有限公司、衢州枝群油脂有限公司、浙江满地银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新建油用牡丹基地1900亩,帮助衢州枝群油脂公司投资180余万元,同步引进一条牡丹籽油加工生产线。
二是承接香榧南扩西进战略。 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相继引进衢州万果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衢州大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浙江黑土地农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并带动周边群众参与香榧综合开发,建成香榧精品园、良种示范基地1500余亩。
三是发挥森林休闲养生优势。 引导山区群众从“卖木头”转向“卖空气、卖生态、卖景观”,把“砍树谋生”变成“看树致富”。大路畲族文化旅游村、板固兰花村、仙人谷(茶坪)农家乐、湘思亲水园、杜家田农家乐和东坪农家乐等特色旅游村脱颖而出,年接待游客219.75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1.27亿元。
四是挖掘林下经济发展潜力。 鼓励山区群众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优势,开展立体复合生产经营,种植铁皮石斛、太子参、藏红花、灵芝、栀子花,养殖食用菌和鸡、鸭、猪、羊及石蛙等。建立各类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点)10个,面积3.2万亩,林下经济产值超7.5亿元。
机制保障 破解瓶颈难点
一是深化林权改革。 积极完善集体林权流转、森林资源评估、林业金融支撑和社会化服务保障机制,引导山区群众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方式流转林地承包经营权,使分散承包的林地向龙头企业、技术能人、专业大户集中,促进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
二是强化技术支撑。 加强与科研院校的科技协作,聘请林业产业发展高级顾问,成立首席专家小组,落实责任林技员,架起“专家”与“农民”之间的桥梁,解决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瓶颈。不断创新林业科技培训方式方法,采取群众能听得懂、记得牢、学得会的顺口溜、连环画等形式普及科技知识,切实提高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效果。
三是完善基础设施。 按照突出重点、注重效益、规划引导、示范带动的原则,坚持以群众自愿筹资为主、政府以奖代补为辅,切实加大林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改建林区道路700余公里,林区道路密度从原来的的1.7公里/千亩提高到3.3公里/千亩,每年可实现节本增收1840万元。(衢江区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