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牢坚实根基

26.08.2015  12:47







  一边是杭师大等7所市属高校,一边是杭州实业投资集团等16家大型市属国企,这种“一家人”合作模式正在成为社会焦点。
  推进市属高校产学对接工作,是杭州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及相关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在体制机制上突破,在对接模式上创新,系统谋划高校人才培养、企业职工培训、校企协同创新等系列问题,对于新常态下杭州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直面企业转型升级和高校转型发展“两个转型”遇到的困难,高校产学对接的杭州实践,在不断探索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 校企合作
  市属高校与市属国企联姻
  在市政府引导下,市属高校和市属国企产学对接正快速深入地推进。
  今年,16家大型市属国企都分别与一所市属高校建立结对关系;9家国企与高校签订了接纳大学生实习实训的合作协议,成为首批杭州市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杭州地铁集团与市教育局签订合作协议,将与4所市属高校、2所中职学校合作,共同开展地铁人才“订单式”培养;市商旅集团与杭科院进行战略合作,共同组建校企合作模式的产学合作组织;杭州市民卡公司与浙大城市学院合作,进行大数据挖掘,共建“数据分析建模工作室”,共同推进市民卡应用……
  下一步,产学对接将进一步深化,市属国企将深入参与市属高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全过程;市属高校部分优秀中青年教师将陆续进入企业开展实践锻炼和服务工作;双方将共同举办高校师生科研推介会,共建企业研发机构,推动高校科研成果在杭州落地转化;还将共建一批职工培训中心,加强企业职工培训。
  “校企共同体”生根发芽
  去年,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基于校企共同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杭职院的八个二级学院中,有七个是“校企共同体”。在“校企共同体”建设中,选择主导行业的主流企业为合作对象,如台湾友嘉实业集团、达利(中国)有限公司等规模宏大、实力雄厚的企业,引领行业同时也有先进设备、充裕师资为后盾;确立“企业主体、学校主导”的合作机制和“合作双赢、他赢为先”的合作理念,让企业成为“主体”,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攻克校企合作中“一头热一头冷”难题,寻找双方最大的“利益契合点”;最后,创新管理机制,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设立校企专家融通的双专业负责人制,实施人才共育、校企共管。
  “校企共同体”是在政府主导下高职院校与区域主导产业的主流企业结成的利益实体,“共同规划、共构组织、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校企共同体”提升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合作企业不仅引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更深度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提供新技术、新设备支持学校教学改革,让学校的人才培养真正对接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同时,共同体模式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校方在共同体中拥有科研人才、设备及成果等优势,通过共同体建设推动学校人力资源和科研成果向企业转移,如达利公司在达利女装学院成立了产品研发中心,师生研发的样式50%以上被企业采用。
  校企协同创新盘整资源
  去年,杭州师范大学作为牵头单位建立浙江省高校产学研联盟杭州城西中心,走访调研了40多家企业和5个科技园,掌握了500多个人才、80多个实习和实践岗位、30多项技术的企业需求,组织高校教师进企入园对接53人次,促成了6个产学研科研项目。杭师大这样以企业实际需求为目标,整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资源开展协同创新,也是高校产学对接的重要内容。
  为促进校企协同创新,一大批市属高校教授博士正在进企入园,开展科技服务和创新创业,校企共建研究院、产学研合作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在杭州涌现。杭师大新建了杭师大-浙江凌志精细化工企业研究院、杭师大-江苏清泉药物研发联合研究院等6家企业研究院;浙大城市学院在浙江南方建筑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浙江世贸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杭州市民卡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
  大学科技园更是成为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杭师大建设的大学科技园成为学校众创空间,目前已有87家企业入驻;学校教职工在园区内创办了杭州硅畅科技有限公司等17家科技企业;学校“挑战杯”大赛获奖学生,也在园区内创办了电商、文创类企业17家。
  “职教小镇”蓝图徐徐展开
  推动市属高校与区域产业链、产业园区合作,是杭州市属高校产学对接工作的重点之一。近年来,市属高校和区县市的战略合作已遍地开花,硕果累累。拱墅区与杭师大钱江学院、杭职院三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研共促养老服务业发展,成立“拱墅区养老护理培训示范基地”,推进养老护理人才培养培训工作。作为“美丽杭州”实验区的淳安县提出“电商换市、秀水富民”发展思路,与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农村电商人才培训、电商大赛、电商产业园校企对接、电商专业中高职衔接等方面展开合作。
  随着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的设立,围绕服务于大江东产业发展,通过市属高校与大江东的对接,一个“职教小镇”的宏伟蓝图已徐徐展开。“职教小镇”将是杭州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最新版,小镇将引入杭州的优质教育资源,紧贴大江东七大主导产业,整合政府、企业、学校、科研院所等多方力量,形成小镇模式的校企合作共同体。“职教小镇”建设,将为大江东产业集聚带来新动力,为市属高校发展带来新机遇。 

  ▶ 人才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激发源动力
  作为全国创新创业领先城市,杭州从“五个维度”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杭师大、浙大城市学院、杭师大钱江学院大力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杭职院从2007年就提出并实践了“四阶段”渐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过通识教育、创新教育、专业化教育和创业实践四个阶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完善教学内容与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强化实践训练,追求学以致用、学为创造。浙大城市学院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是注重对学生“素质、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培养,学校每年举办创新创业文化节,为学生提供宽广舞台。
  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积极完善科技园、创业园、创业实习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杭师大创办的大学生科技园、学生创业基地,入驻企业100多家,一些学生企业经孵化后成功入驻“梦想小镇”。杭职院秉持“我们可能没有马云,但必须有培育马云式人物的平台”的理念,与杭州经济开发区共同打造“国家级”高职学生创业园,学生在校内真实注册公司创业的理想成为现实。
  推出保障举措护航创新创业。杭职院倡导“创业成功是我们的教学成果,创业失败也是我们的教学成果”,设立百万“创业护犊资金”为学生买创业“保险”;钱江学院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纳入到学生评奖评优中,聘请企业家和创业成功者任导师,开展创业大讲堂等活动。
  改进双创指导服务。为自主创业学生提供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杭科院成立“行知创业学院”,围绕创业教育、创业竞赛、创业实践等八大功能,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服务。
  立交桥完善培养体系
  2015年,市属4所高职院校全部开设“五年一贯制”(含“3+2”)专业,36所中职学校安排了4927名招生计划用于“五年一贯制”(含“3+2”)招生,比2014年增幅6.7%;市属本科院校今年安排专升本计划677名,比2014年增加457名。杭师大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近三年已招收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1044名。
  建立职业教育升学立交桥,根据企业需要及技术技能培养规律培养人才,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杭州市政府刚刚印发的《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至2020年,基本构建起中职―专科―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高层次应用型技术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在推进产学对接中,已立项扶持5个示范性中高职衔接专业和5个培育专业进行扶持建设。今后,中职衔接本科、高职四年制培养、本科衔接专业学位研究生等职业技术人才一体化培养将进一步打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将此基础上得以建立。
  在现代职业教育新形态下,加强应用型建设,形成多元化、立体化的培养模式成为市属高校的共同做法。校内、校外联动,现代学徒制、顶岗实习、企业导师、项目制、学科竞赛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形式。各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使命,全面服务和对接浙江、杭州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不少学生在岗位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包含全国十大“最美检察官”、省十佳大学生村官、浙江省“青春领袖”等优秀人才。 

  ▶ 队伍建设
  去年职工培训超10万人次
  今年8月,首期“众赢创智·跨境电子商务运营班”在杭师大钱江学院开班,30名企业高管与团队负责人参训。这是钱江学院7月成立“跨境电子商务培训中心”后开办的第一个培训班。类似这样的培训班在市属高校比比皆是。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市属高校为社会培训超10万人次。
  为企业开展职工培训,是市属高校产学对接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服务社会的真实写照。市属高校坚持“吃杭州饭、说杭州话、办杭州事”理念,充分发挥高校专业和师资优势,与各级政府部门及企业合作,搭建服务平台,为行业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员工培训,提高了企业员工的岗位技能和综合素养,解决了部分特殊行业人才紧缺的困境,促进了企业的转型升级。
  为支持企业职工队伍建设,今年市人力社保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联合开展了示范性职工培训中心建设工作,在市属高校立项扶持了10个校企合作建设的职工培训中心。市总工会与市教育局联合,会同市属高校开展了资助千名进城务工人员上大学行动,目前已有1500余名职工报名。
  “双师型”教师引领潮流
  今年9月开始,杭科院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杨悦梅将以一名专业教师的身份,到杭州智途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为期一年的进企服务工作,她将在产品研发岗位上与企业技术人员一同科研攻关。进企期间,学校各项待遇不变,还给予杨悦梅3万元经费资助,服务结束后如考核优秀,还将另外补助2万元。这就是杭州市正在实施的市属高校产学对接“优秀中青年教师进企服务工程”的一个例子。
  杭科院提出“专业教师五年内下企锻炼时间须达到六个月及继续教育学分须满360分”的要求,还与对口行业管理部门杭州市建委和杭州市经信委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派出城市建设学院副院长周晓龙、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吴龙分别到两部门挂职锻炼。
  “双师型”教师,是指有较强教学能力和专业理论水平、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又有本专业或相应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或有从事本专业实践工作经历、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专业课教师。鼓励教师进企锻炼,聘任实践经验丰富和教学能力高超的行业专家、技师等到学校任兼职教师,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
  杭州市属高校产学对接“优秀中青年教师进企服务工程”,将在三年内从市属高校遴选100名优秀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工作一年。目前,第一批35人已确定,新学期开学后将陆续进驻对应企业;第二、三批将于今年9月和明年9月遴选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