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柯桥区构建区、镇、村三级服务体系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柯桥区自2013年启动基层人力社保平台建设以来,坚持“小平台、大服务”的工作理念,全面推进区、镇、村三级服务平台建设,努力将服务的触角延伸至基层,将便捷的服务送至群众的“家门口”。2014年,柯桥区村级人力社保平台建设被列为区政府十件实事之一,在总结区、镇二级平台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打造人力社保“15分钟服务圈”,并及时研究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三措并举,分步实施,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一、落实人员经费场所,搭好体系框架
1、统筹兼顾,落实人员。根据各镇、村实际情况,采用“转、招、兼”三大途径落实劳动保障协理员。一是转,镇级平台要求按照辖区内常住人口数量配备,常住人口在2万人以下(含2万)的配备2名,常住人口在2万人以上的配备3-4名,所需人员由镇(街道、开发区)行政事业人员转岗使用。村级平台由大学生村官到期后转为专职劳动保障协理员。二是招,面向该区户籍高校毕业生进行招聘,根据镇(街道、开发区)统计上报,全区共招聘192名高校毕业生按属地原则专职从事人力社保工作。三是兼,有82名空缺的工作人员,由当地村干部兼职担任。
2、分档补助,保障经费。镇级平台在编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纳入镇(街道、开发区)财政预算,合同制工作人员收入原则上不低于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除此之外,村(社区)基层平台工作人员经费,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补助,其中,对稽东镇、王坛镇所属的村(社区)按每个村(社区)2万元/年的标准补助,对当年村集体经常性收入不足20万元的村(社区)按3万元/年的标准补助;全收全支镇(街道、开发区)所属的村(社区)所需资金全部由镇(街道、开发区)财政负担;其他镇(街道、开发区)所属的村(社区)按每个村(社区)1万元/年的标准补助。
3、因地制宜,规范场所。镇级配备60平方米以上的固定服务场所,设置包括社保业务办理、就业创业服务、劳动争议调解等窗口,为群众提供窗口式服务。村级平台作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一站式”办理的重要窗口,与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合署办公,并配备计算机、打印机、档案柜等办公必需品。
二、整合资源信息,强化服务功能
1、整合平台资源,分级下放业务。目前,全区16个镇(街道、开发区)、358个村(社区)均已实现人力社保平台全覆盖,实现下放至镇、村的审批及服务类业务共计45项。将企业开户、注销、人员变更、养老金领取资格认定、退休人员体检等24项集体性业务下放至镇级平台规模化办理;将信息查询、社保卡挂失、退休人员社区化管理等21项个人业务下放至村级平台办理,实现参保登记、个人缴费、待遇领取、权益查询“四不出村”。
2、建立互联网络,实现信息共享。以局门户网站为依托,建立包括办事大厅、举报投诉、就业服务等三个信息平台,实现区、镇、村三级信息资源共享,老百姓可以在平台内实现求职需求、社保查询、工伤申报等“一站式”服务,真正享受到便捷、优质、高效的“家门口”服务。
3、围绕平台建设,构筑保障体系。以基层平台建设为抓手,分别将劳动争议调解、劳动保障监察、充分就业村创建等业务融入二级平台中去。目前,全区劳动争议调解的70%在基层解决,充分就业村创建率达到95%以上,通过就业帮扶使“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劳动保障监察实现网格化管理,构筑起劳动保障、就业服务、社保办理的大保障体系。
三、服务管理并重,打造一流队伍
1、优服务,着力提升队伍素质。加强队伍自身素质建设,一方面,对新加入的劳动保障协理员,定期开展岗位培训,通过集中学习、业务辅导等形式,帮助协理员尽快适应新岗位,完成角色转变,2014年已完成350余人次的上岗培训工作;同时开展不定期业务帮扶,建立业务骨干分片联系制度,根据近期反映的业务热点问题,对镇、村平台进行驻点帮扶,据统计,2014年共开展驻点帮扶50余次,下派业务骨干30余人次。
2、畅沟通,健全平台联系制度。实施平台负责人例会制度,每月集中对当月工作进行系统总结,及时搜集并处理平台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同时,采取上挂学习、下派锻炼等形式,加强区、镇、村三级平台经办人员的沟通与联系,实现人力社保队伍的“上挂下派,双向交流”,截至目前,共组织50余人次进行互通交流。
3、强管理,完善奖惩考核体系。制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平台工作目标考评办法》,将各项业务工作、机构队伍建设等指标赋予分值,予以量化,作为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对年终考评优秀的,奖励6000元,良好的奖励5000元,合格的奖励4000元,对考评不合格的,对平台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并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或达不到整改要求的,将视其情况予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