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这就从完善制度体系和达成治理成效两个方面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基本内涵,为新时代加快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注入新动能。
第一,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必须增强基层社会治理活力。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基层社会的有序治理是推动社会转型、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整体结构优化的重要基础。必须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因地制宜地探索治理模式,实现基层社会既规范有序又充满活力。
要进一步把党的领导植根基层,让基层党组织成为联系群众、凝聚人心的坚强核心;要进一步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进一步提升治理效能,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精细化、精准化上持续用力,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二,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强调社会治理四个主体共同发力的基础上,增加了“法治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又增加了“民主协商”和“科技支撑”。提法的变化,展示了新时代社会治理理念创新变革的路径。
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关键是认真贯彻“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依法治国方针,要推动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领域立法;要规范社会治理领域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推进基层法治政府、法治社区示范建设;要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运行管理监督机制;要提升领导干部德治法治素养,抓好社会治理的“关键少数”;要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推进民主协商,有利于增强社会事务的公众参与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新时代,要进一步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协商民主有制可依、有规可守、有章可循、有序可遵。
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发展,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社会治理的转型。这次全会强调“科技支撑”,就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摆到了更为突出的战略位置。要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层次和水平,使治理过程更加优化、更加科学、更加智慧。
第三,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必须彰显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制度优势与成效。制度好不好,归根结底要看治理的效果;治理效果好不好,根本上又取决于制度是否科学和完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制度和治理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我省在推进平安浙江建设中,坚持问题导向,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不仅着眼于治安好、犯罪少的“小平安”,而且立足于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各方面宽领域、大范围、多层次的“大平安”,先后建立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深化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形成一整套比较完备、行之有效的平安建设制度体系,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提供浙江经验,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浙江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向丰富和完善,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走向现代化。新时代,我们要更加努力地推动制度优势向治理成效转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
作者:胡海良 浙江省社科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