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电商换市拓展茶产业
“三月春风长嫩芽,村庄少妇解当家”,三月的松阳,是绿色的,是忙碌的,巧妇们采茶的身影遍布茶园。她们忙不停歇地从茶树上摘下一片片“黄金”芽,抢抓时间卖个好价钱。那些或骑行或摄影或写生的人们,则成了茶园里另一道风景,感受沁鼻的茶香和惬意的美景,应是他们的最初目的。此时,不妨在茶园凉亭或茶室稍坐片刻,一撮茶,一把壶,尽情享受一杯清茶的味道。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松阳茶产业作为传统农业主导产业,在做大做强网下销售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电子商务网上市场,探索“网上+网下”双网互动模式,即“网上”电子商务网络市场与“网下”实体店销售批发市场同步推进。并通过“互联网+”,促进松阳茶产业在品牌、文化、科技、市场方面有所突破,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在全国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搭建平台“遇见”松阳茶
在西屏街道五村双坑口47号三楼的一个房间,两台电脑,连接两条网线,这成就了王丹夫妇的电商之路。2014年初涉淘宝,销售额100多万元,2015年突飞猛进,销售额逼近400万元,还注册了商标和公司。
“读大学时接触了淘宝,发现家乡的茶叶在网络销售上是空白,觉得这是不错的发展机遇。”1991年出生的王丹在2013年大学毕业时,选择和男友林泮松回家创业,将松阳茶通过网络卖向全国。
勤跑市场,学习茶知识,做茶叶加工,不懂茶叶的两人用将近一年的工夫把自己硬逼成了茶“专家”。2014年,开始涉足淘宝,林泮松负责店铺设计和运营,王丹负责售后和货源,家人负责包装发货,各取所长,分工明确。
“把好质量关,主抓大众茶,积累粉丝量,做好回头客。”这是王丹成功的经营理念。“松阳茶有历史,有文化,有品质,只要用心经营,在网上绝对可以占有一席之地。”在夫妻俩的示范带领下,已有10多名年轻人涉足网上销售,并且卖得不错。
为减少中间销售环节,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该县鼓励百姓主动对接各种网络平台。目前,通过搭建浙南茶叶市场网上商城、淘宝“特色中国·松阳馆”、淘宝天猫商城、邮乐网、丰收购、融e购、善融商城等平台,松阳茶已占领了更多的市场份额。
2013年12月,浙南茶叶市场依托现有的实体市场,成立电子商务中心,着手打造网上商城。作为新的服务平台,通过提供全方位便捷的服务,不仅打开了茶商们的销售渠道,也成了宣传松阳茶产品、茶文化的有利平台,带动了旅游、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共入驻茶企130家,2015年实现交易额10518万元。
同是在2013年12月,渤海商品交易所的松阳香茶产品现货电子交易平台落户松阳县金鼎茶业有限公司,实现茶叶由传统贸易向现代化电子交易的转型升级。“通过这两年的运营,松阳香茶的品牌知名度有了很大提升,更主要的是给茶商们多提供了一个销售平台,并降低了茶叶销售的风险。”公司副总经理楼俊说,2015年香茶成交量7638万公斤,交易额达116.4亿元。
每年3月,新茶上市,浙南茶叶市场笑莲茶业批发部胡晶的微信每天都要更新好几条信息。除了上传松阳茶园的美景,还实时更新茶叶价格、品质等,给微友们一个直观的感受。
“电商发展是趋势,我作为年轻人,要做好表率,希望通过线上线下的运营,让更多人了解松阳茶叶,并逐渐提升品牌影响力和价值。”通过几年的用心经营,胡晶拥有了庞大的微友群,除了批发商,律师、医生、老师等都成了她家茶叶的回头客。现在,网络销售占到了批发部经营总额的3成左右。
据统计,2015年全县200多家茶商网络销售额达到2.19亿元,占全县茶叶产值的18.54%。
溯源把关“网见”安全茶
在新兴镇外石塘村海拔400米的高山上,绿得发亮的茶园生机勃勃,这座占地150亩的有机茶园还引入了时尚的元素——“互联网+”。
“现在消费者很担心食品安全问题,如何让我的茶叶展示在他们的眼皮底下,让他们放心,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2015年5月,叶洪清在茶园里安装了6个固定或旋转的探头和两个wifi信息发射器,并将信号终端安装在手机上,实行实时视频监控。
叶洪清说,自从安装了视频监控后,他在淘宝的销售额增长了好几倍。“买家可以通过网络,完全透明地看到茶叶种植、采摘、管理等‘成长信息’,怎能对茶叶质量不放心呢。”如今,借助“互联网+”,他家的绿茶、红茶、黄茶和野茶等供不应求,2015年净收入60多万元。
为确保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松阳牢固树立“质量安全是生命线”意识,深入开展全县域绿色食品(茶叶)原料标准化基地创建,与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有机肥推广、标准农田质量提升等工作有机结合,确保茶叶质量安全。还先后建立了农资监管与服务信息、茶叶种植环节、加工环节、销售环节的质量追溯体系,推行茶叶销售、监管、查询和具有金融功能的IC卡,提升茶叶品牌形象。
茶叶质量金融IC卡,是2013年浙南茶叶市场构建出的一套完整的茶叶质量安全溯源管理体系,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行实名制茶叶交易,注册后,茶农名字、住址、电话一目了然,实现“智慧监管”。“目前IC卡拥有量已突破万张,这足以说明茶商们越来越重视茶叶质量安全。”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人说,去年5月,松阳还制定了《松阳县茶叶初加工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对监督管理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了明确的责任要求,并对茶叶加工户的生产场所、加工习惯、设备等作了明确的规定,从源头提升全县茶产业的发展,保障茶叶质量。
而为了打响松阳茶叶知名度和美誉度,浙南茶叶市场网上商城所有店家的产品必须经过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的检验检测,并通过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与监管体系、保证金制度等来约束,以保证茶产品的安全。“茶叶不是吹出来的,是喝出来的,网络销售有个信任积累的过程,这就督促我们对茶叶质量不能有半点马虎,以赢得更多的用户,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网上商城负责人张晋辉说。
“为鼓励茶商、茶企网上经营,我们主动做好他们的服务工作,并通过红盾网剑行动、行政指导等手段进行网上行为监督,及时做好网上消费维权,让网络销售更规范。”市场监管局负责人说。
创新业态“触见”文化茶
“眼见为实,如果不来,我不会相信网络的照片是真实的。”日前,河北一家三口将旅游点选在松阳,在新兴大木山茶园酣畅淋漓骑车穿行一圈后,立即将拍的美图上传到微信。
茶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发展松阳旅游之间有了奇妙的反应。近年来,松阳县委、县政府充分运用“互联网+”新思维,通过微信、微博、网站等互联网阵地,以图片、文字、视频等各种形式推广宣传松阳,增加松阳的社会影响力,促进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而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茶产业“接二连三进四”,获得更高的附加值。
2015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大木山茶园,是国内首个将自行车骑行运动与茶园观光休闲融合的旅游景区。为让更多人了解并走进茶园,推出了“周末去哪儿”“游茶乡行古村”“七种玩法游松阳”“舌尖上的松阳”等系列线上活动,线下举办“茶园婚纱秀”、承办浙江省自行车公开赛、与院校和摄影协会建立合作等,通过线上与线下的联合行动,茶园的影响力逐渐提高。
拥有千万粉丝的“一条”微信公众号就曾报道过大木山茶园和茶室,带来了几百万的阅读量。由北京DNA建筑设计事务所总设计师徐甜甜设计的大木山茶园竹亭获住建部首届田园建筑二等奖,大木山茶室被福布斯杂志评为2015年度30个亚洲经典建筑之一,这些荣誉更是让茶园声名鹊起。
2015年12月初,一对台湾夫妇因为在手机上看到“一条”公众号的视频《这个偏僻的地方,竟然有这么高冷的茶室》,千里迢迢来到大木山品茶,交流两地茶文化。
2015年,大木山茶园景区共接待游客26.8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0.5万人次,租车收入34.8万元。景区发展也带动了当地村民实现转移就业。
茶隐、小茶姑娘、茶田李下等茶文化主题民宿(茶家乐)的涌现,就源自于大木山茶园景区的品牌影响力。
“2015年春节回家看到景区游客络绎不绝,问吃饭、住宿的人很多,我就想着做民宿试试看。”在云南打工的李贤高看到商机,投入20余万元,将自家的两层已有30多年经历的老房子重新改造装修成民宿,命名为“茶田李下”。
“茶田李下”位于县大木山茶园景区入口处——大木山村,2015年7月正式对外营业,共有5个房间、2个公共空间,并配有8辆山地自行车可供游客租赁,是一家富有浓郁茶乡风情的乡村民宿。
“游客要求加我微信,帮我宣传。”48岁的李贤高在女儿的帮助下学会使用微信,还将茶园的实时美景上传,吸引了不少微友在线预订。“松阳有那么悠久的茶文化,茶园景色又那么美,这是吸引游客过来的法宝。”营业几个月以来,已接待了游客2000余人,实现创收10万余元。
而去年签约的松阳花间堂精品度假酒店项目,位于大木山骑行茶园核心区,建成后也将吸引成千上万的花粉们来这儿感受茶园之美、茶文化之美。
> 链接
近20年来,松阳坚持把茶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重点培育,深入开展全县域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积极推动茶叶向精深、多元发展转型,深入实施“市场兴茶”战略,大力发展茶文化体验、茶休闲养生、茶观光度假等茶叶新型业态,产业联动发展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日趋完善,效益渐显。此外,在收获“中国绿茶集散地”“中国绿茶第一市”“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中国茶产业发展示范县”“全国十大特色产茶县”“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绿茶价格指数发布地”“全国重点茶叶市场”“全国百强商品贸易市场”“农业部定点市场”等众多国字号“金名片”的同时,松阳茶产业链成功晋级省级农业示范性全产业链,“松阳茶产业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项目获浙江省农业丰收一等奖,“香茶类优质绿茶创新工艺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项目获浙江省农业厅技术进步一等奖。2015年,该县获“中国茶叶产业示范县”称号,“松阳银猴”品牌价值以17.39亿元居全市茶叶品牌价值首位、全省第六,“松阳香茶”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浙南茶叶市场获得“中国商品市场百强”“全国诚信市场”称号。今年,松阳9.8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验收,这也是浙江省首个茶叶类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