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松阳古村落复苏 古村变身“画家村”
这个濒临消失的美丽古村落,如今已一片生机盎然。
两个月前的一天,53岁的村委会主任叶庆春,在县长王峻的多次鼓励下,站上了第二届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文化遗产活化再利用研讨会的演讲台。尽管做过生意,见过世面,但农民出身的他,首次面对讲台,始终有些忐忑。
“建设画家村,发展民宿业,带动村民致富增收”,这是叶庆春发言的主题。讲完后他才发现,“好像自己说的话太实在”,没能扣住研讨会“文化资产活态保护”的主题,但场下的听众却给以热烈鼓掌,称赞他做了一个很接地气的乡野报告。
这个很接地气的乡野报告,讲述的,是一个浙江松阳古村落苏醒复活的故事。几张深秋时节金枣柿挂满枝头,村民忙着采摘、去皮、晾晒的图景,更是令人过目难忘。从濒临消失的高山村,到声名鹊起的“画家村”,短短两年时间,沿坑岭头村的命运已被彻底改写。
【“柿子红了”,是李跃亮油画里,沿坑岭头村最为动人的生活画卷。或许是想永久地存留这幅画面,他在古村即将整村拆迁的当口,挺身站了出来。他说,“苏醒的古村落”,是我的一幅立体油画。】
静静的村庄,热烈的心
松阳,是李跃亮的故乡。2012年,身为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油画家的他,被选为农村工作指导员,下派到枫坪乡挂职锻炼。“坦率地说,我是希望深入大山,与自然接触,寻找更多的创作元素和灵感。”
来到枫坪乡后,下班空余的时间,他总是开着车、带着画架,穿行在绿水青山之间。跑遍每条山弯,看遍山沟风景后,他开始跟着当地村民,往高山上跑。那天,偶然间与沿坑岭头村相遇后,他停驻了脚步。
在松阳最偏远的枫坪乡,小小的沿坑岭头村,镶嵌在海拔700多米的高山之腰,古朴而静默。红灰相间的屋瓦,泥木结构的老房,杂草丛生的篱笆,渐渐老去的山民……这片乡土,仿佛已被时光遗忘。
沿坑岭头村,坐北朝南,坐落于一个三面环山的小山坳内,分为內寮、沿坑岭头两个自然村,全村总人口354人。全村以叶姓为主,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由于战乱动荡,叶姓始祖芝六公从松阳古市迁居至此,繁衍至今已22代,近400年历史。
夏天,在云雾升腾的清晨,当阳光投射到山坳时,李跃亮用画笔描摹出古村落的浓绿。秋天,再次来到沿坑岭头村时,只见房前屋后的大树上,挂满红彤彤的柿子,农人忙着采摘晾晒,古村被染上了独特的金黄色。冬天,古树叶落,大雪纷飞,老宅和田野被覆盖上一层白雪,又是别样风情。
就这样,李跃亮忘乎所以地用画笔记录着沿坑岭头村的风景,有时还请来圈内好友一起作画。“如果这里有个作画平台或凉亭就好了。”李跃亮说,厚重的历史,纯朴的村民,如画的风景,寻寻觅觅多年,他终于找到了身心的归宿之地。
但他没想到的是,此时的沿坑岭头村,已走在消失的边缘。
【“柿子红了”,是互联网思维下,乡村土特产的一场华丽逆袭。从食之无味、弃之不舍的鸡肋,到村民的致富法宝,它让沿坑岭头人首次清晰地看到原生态农产品的独特魅力,看到这个颓败古村的发展潜力。】
红红的柿子,豁然的路
2013年夏,整整一个多月时间,村委会主任叶庆春一门心思忙着一件事:听取村民意见,联系县乡有关部门,目的是推进整村搬迁。对此,县里已基本同意,只待确定搬迁地址,沿坑岭头“原地拆、异地建”即将开始。
叶庆春,典型的乡村能人,早在30年前,就想办法把家搬到了山下,但父母还在这里,乡亲还在这里。回村担任村干部后,他最大的目标,就是加快整村搬迁,实现长久以来村民的心愿。“山高路远,出行不便,没法发展啊。”他感慨道。
8月23日,县长王峻突然出现在村子里。带着县长进村的,恰是整天在那画画的李跃亮:“这个村一步一景,一年四季景色不同,打造成写生基地,肯定好。”王峻想了想,回头问叶庆春:“老叶,你愿不愿意试试?”
5天后,李跃亮带着三位画家,在村里选好三处地方,准备搭建写生平台。54天后,三个平台全部建设完毕。站在平台上,叶庆春有些激动,也有些忐忑:花了5万多元,建了三个平台,真的能吸引人吗?
那年秋天,作为“50岁的一次出发”,李跃亮整理了自己在枫坪创作的100多幅油画作品,先后在松阳、丽水等地举办了三场画展。《山村春色》、《沿坑岭头春天》、《柿子树绿了》等一幅幅作品广受好评的同时,圈内好友纷纷问他:画的是哪里?
就这样,沿坑岭头村在画家圈内悄然走红。李跃亮身为农村工作指导员,还增添了一项新任务:带着画家来看沿坑岭头村。从那时起,这个静默的古村,先后迎来郑毓敏、蒋跃、吴宜恩等知名画家。一时间,小山村沸腾了。
那年深秋,又发生了一件事,彻底打消了叶庆春的疑虑和整村搬迁的梦想。经李跃亮牵线,“自然造物”创始人张书雁带着团队走进沿坑岭头。借助互联网思维和新媒体传播,原本村民挑担进城、只能卖出每公斤2.5元的金枣柿干,上门收购价就达每公斤5元。
“经‘自然造物’包装和营销,市场价高达每公斤三四十元,简直难以想象。”叶庆春说,第二年,恰遇金枣柿生长的小年,但收获季节时,商贩纷纷涌来,收购价达每公斤10元,“原来,我们这么土的农产品,还有这样的魅力”。
【“柿子红了”,是沿坑岭头村一幢民宿的名字,也是松阳老宅改造的成功样本。不到一年的时间,这里已自发崛起12幢民宿,村民纷纷回流创业,古村落已然苏醒。“柿子红了”,已成为沿坑岭头村的一种精神象征。】
沸腾的乡思,不了的情
2013年,中秋节前后,柿子泛红时,叶秋平回到老家看望父母。在外创业20多年,从油漆工做到包工头,叶秋平也算事业有成。他最放不下的,就是住在沿坑岭头村老屋的父母。但那天,叶秋平遇到李跃亮,彻底改变了他的想法。
“记得很清楚,李跃亮一边画画,一边问我,是否愿意回来搞民宿。”叶秋平说,李跃亮告诉他,这个村,可打造成“画家村”,建成写生基地。“这么破的房子,这么破的村庄,谁会来住?”叶秋平脱口而出地反问。
而今,沿坑岭头村已涌现出12家民宿。而每家民宿改造的背后,都是一个乡村青年回归的故事。叶秋平家的民宿,有个诗意的名字“云上日子”。如今,留在村中的他,不仅经营着自己的民宿,还是村中12家民宿的“大管家”。自去年3月、9月,12家民宿相继开业以来,截至今年6月,全村192个床位,已接待学生老师8000多人次,营业总收入44万元。
更令村人自豪的,是松阳最具品位、改造得最成功的民宿,就在沿坑岭头村的村口,它的名字就叫“柿子红了”。“当时,县里鼓励大家发展民宿业,想给农民树个样本,就在我们村里选了幢老宅,由镇里投资50万元进行改造。”叶秋平说,很多村民在改造自家房屋时,都会先去“柿子红了”看看,装修品位大大提升。
高山上,夜晚路灯亮起,无线网络全覆盖。秋天时,摘下红彤彤的柿子,悬挂在屋檐下。把造型独特的南瓜,放置在客房的窗台。主动打扫房前屋后,不留卫生死角。就连与客人说话,语气语调都开始变化了。两年来,沿坑岭头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此刻,李跃亮还在沿坑岭头村忙碌着。从基础设施建设、土特产推广到民宿改造,如今他工作的重点,又开始转向挖掘乡土文化和遗存。62岁的叶关汉,因为会做手工牛皮鼓,成了他重点包装推介的对象。去年以来,老人接到的订单数量翻了几倍。
“一个人改变了一个村”,这是媒体对他的褒奖;“我们村有今天,离不开李跃亮”,这是村民对他的依赖;“你为松阳古村落保护探索出一条路径”,这是当地政府对他的评价。李跃亮赶紧摇摇头,真诚地说:“是沿坑岭头村改变了我。我想,这会让我的人生更有意义。”
2014年10月15日,这一天,沿坑岭头村获评“中国传统古村落”。次月,村里开了一次村民大会。大家共同商议,决定了三件重要的事情:一、全村老房子一幢不拆,严格保护;二、动员更多人回乡创业;三、做个村庄规划,想方设法让村子更漂亮。
在门前屋后种点花,装扮一下老屋和村庄,村民对美学也有自己的态度。
(本文来源:浙江日报 责任编辑:吴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