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大山深处松树干上结出“果” 村民称放家里蚊蝇不侵
专家解释应当是树瘤,作用可能类似松脂
一个早就搬空的无人村,一个个没人打理的院子。院子里的青苔被晒得卷起来,焦黄焦黄,露出下面的泥土。这个无人村后的山,高不见顶,爬山大概3小时的地方藏着一片松林,据说这里的树干会“结果”。
这种“果”被少数知情的村民称为“松浆”,小的碗大,大的犹如水缸——砍一刀下去,露出红褐色、白色的树干,奇异的松香便会弥漫开来。
村民说,放一两个“松浆”在家里,夏天能驱蚊防病,冬天能提神醒脑。于是,不时有人慕名而去,不惜路远山高,不惜冒着坠岩跌崖的风险去采“松浆”。
海拔800米上的“松浆”,最大的有足球那么大
离开临安河桥镇,汽车拐进一条四米左右宽的山道,沿着山谷蜿蜒十余分钟可到一个自然村,村名非常特殊,叫“石室寺”。但这是一个无人村,早前,村民就已经外迁了。
在“石室寺”村后是一座巨大的石头山,没什么名字。村民们倒流传着一个神话传说——何仙姑当时就是在这一带的山上得的道、成的仙。
刚开始,路还好走,走不到十分钟,路面变得越来越小,黄土细沙,坡度也大了不少。每一次抬头,那座高耸入云的石头山就在前面,再看看,它还是和前面看的一样远。
整整走了三小时,记者最后到达的地方海拔810米。山高云淡,一览众山小。记者想发朋友圈,手机显示“无服务”。
松树很高很粗,夹杂在灌木中,所以这里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松林。正想靠一根大树休息,老董却用手指着上方——就在距离我们头顶三四米处,松树的树干上挂着一个大大的“球”:表面是树壳,裂开,和松树树干一样的颜色,整体呈圆形。
果然,这片松树林几乎每一根松树的树干或者树枝上都结出了一个个“果实”,有些树上面同时结了五六个甚至更多。
钱报记者还发现了一个直接从地里长出来的松浆,上半部大而且圆,近似于一朵超级大的蘑菇——目测这个松浆的重量超过3公斤,高度超过30厘米。
被剖开的松浆,偶尔能见到糖浆色的松脂,尽管很黏但并不粘手;份量上来说,这些松浆较普通树枝要重,更加沉。
记者发现,以一条山谷线为界,界上的树都有结果,界线以下却很少见到松浆;越靠近山脊,松浆出现的频次越高,松浆的体型也越大;海拔超过700米之后,逐渐出现了结在主树干上的松浆——这样的松树往往都会被发现有很多松浆“果”。
又沿着山脊线爬了个把小时,钱报记者见到了数以千计的松浆,而这座山似乎也没有尽头,松树林也无法知悉面积大小。
香香的“松浆”很受村民欢迎,村民们喜欢拿来驱虫和装饰
尽管没有专家到现场做专题研究,但在民间,附近的村民却在心里找到了“松浆”的特殊用法。
“偶尔我在采草药的时候会捡到一两个枯枝上的松浆,带回家。”老董说,村民们觉得夏天的时候放一个在家里,能驱蚊驱虫。“还有人认为家里‘放一个松浆,苍蝇蚊子都走光’。”
更多的人会把拿到手的“松浆”进行重新加工——刮去树皮,用水浸泡,最后用砂纸打磨放在底座上。有人来,大家品头一番,说像个什么动物——往往都是吉祥的凤凰、白鹭、龙之类的,于是主人更加觉得珍惜。正因为这种艺术化的追捧,知道消息的人会偷偷上山去找,不需要工具,留心着那座山上哪里有枯枝就行。说不定从一处杂草中拖出来的一段树枝上,你就能看到一二个。
专家解释
这应该是一种树瘤
钱报记者试图寻找自然学家和林业部门的专家来解答这种“松浆”如何形成以及为什么会密集出现的原因。
专家解释,这种被村民称为“松浆”的东西应当是树瘤,是树的愈伤组织:在树木受伤后因无性繁殖而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而树瘤的成因一般可分为外力损伤型与细菌侵染型两种。外力损伤后因为树木断裂造成局部营养过剩,继而引发形成瘤状组织;当然也有可能是病虫害引起的,比如天牛的蛀食。
“松浆”的作用可能类似松脂:松脂入药以后味苦,性温,可以入肝经和脾经,具有祛风燥湿和排脓拔毒等功效;松脂可以直接外敷在肩膀疼痛的部位上,治疗人类的肩周炎;松脂对人类的温疹也有良好的治疗功效:直接涂抹在长有湿疹的部位上,一天可以涂抹二到三次,两三天以后湿疹症状就能明显减轻。但是不建议村民直接拿松浆来当药使用。
(钱江晚报 首席记者 鲍亚飞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