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派民居”富春江畔焕生机 乡村设计东梓关共识发布

30.06.2016  13:32

  中新网杭州6月29日电(记者 赵晔娇)“房子马上能交付给了,我真是太高兴了!”29日,站在新居门口,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东梓关村村民朱玉萍喜不自禁,她热情地带着记者参观她家的“杭派民居”,“这里的空间布局很合理,门前院内都有绿化。除了客厅房间,还有杂物间、堂屋等等。”

  白墙黑瓦,错落有致,高低起伏,朱玉萍所说的杭派民居,起源于2014年,当时杭州市政府出台了“杭派民居”示范村创建扶持政策,提出计划用3至5年时间,结合培育农村新型业态,打造一批“杭派民居”典范。作为先行地区,富阳这方富春江畔的土地让“杭派民居”焕发出了生机。

  不久,包括朱玉萍一家在内的46户人家就能收房,这46幢房子占地25亩,该区规划局副局长盛国宏用了几个词推荐该项目:“山水相映、入乡随俗、就地取材、低碳环保的古韵新居。”

  据悉,东梓关村全村遗存有清末民初建筑百余幢,郁达夫小说《东梓关》中提到的“许家大院”、“春和堂”药房、张绍富创立的“东梓关”骨伤科医院旧址安雅堂、官船埠、越石庙、古驿道等历史古迹修缮如故,传统的院落、道地、寺庙、祠堂旧居等更显其典型的浙东建筑及杭派风格。如今,随着古村落保护工程的推进,三江两岸整治工程涉及房屋拆迁,村民对于新建房屋有着极大需求,如果任由村民各自建房,很有可能破坏古村落整体保护,所以急需统一规划。

  在这些前提条件下,杭州创建“杭派民居”示范村给东梓关村带来了机遇。“我们希望打造属于农民的宜居村落。”设计师孟凡浩说。

  记者看到,即将交付的杭派民居体现出很多独特的理念。外立面没有拘泥于传统杭派民居的造型符号,而是用现代的设计语言抽象屋顶线条,介于传统老宅和现代城市化居住模式之间。房屋与房屋有机统一,而非独门独户,两家可能共用一堵墙,但又彼此相隔。小区内人车分流,设置公共停车场,其他通道均为具有江南神韵的小巷。

  此外,这个项目最让人称道的是实用性。多个房型,不论怎么变化,在功能上都能满足农村生活需求,比如每一户都有三个院子,前院放置电动车、农具等,侧院放置柴火、杂物,南院用作休闲绿化。房屋基本为三层结构,有4个以上的卧室,还有储藏室、堂屋、起居室等。

  “我家的老房子是爷爷辈盖起来的,生活很不方便。现在的杭派民居,我很喜欢这个风格。”朱玉萍期待着入住后的崭新生活。  今天,伴随着交房进入倒计时,由富阳区人民政府和杭州市规划局共同举办的主题为“设计,让乡村更美好”的东梓关论坛在该村举行。

  据悉,2014年以来,富阳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总体原则,按照“兼田园之美,具城市之利”的理念,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重构乡村的美与生活。特别是通过打造洞桥镇文村村、场口镇东梓关村、新登镇秉贤村、大源镇大源村(望仙自然村)等多个杭派民居示范点,改变了原有千篇一律的建筑风格,丰富了美丽乡村建设内涵。

  富阳区委书记姜军说,新农村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1.0版本是用城市的手法建设新农村,容易造成水土不服,乡愁难觅;2.0版本是用修复的手法建设新农村,这一阶段大家开始注重新农村保护,却出现了老房新屋,村民住在里面不舒服,村子缺乏生机;3.0版本则是用新生的手法来重构乡村的美和生活,使得新农村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在这个版本中,政府不能缺位,村民不能缺失,设计师不能缺席。

  据悉,今天,本次论坛邀请了浙江省、杭州市及上海、南京等市的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中规院等国内三十余家知名设计院所及大学的近百位专家学者,他们在参观东梓关村等村落后,围绕如何借设计之手来重构乡村的美与生活,开展了深入探讨,基本形成了“乡村美不美,关键看设计”的东梓关共识。主要内容为:遵循保护为先、体现民本情怀、注重深研细琢、坚持传承创新、着眼城乡互动、顺应“互联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