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歌《遇见大运河》结束欧洲巡演
北京时间7月8日上午8点50分,杭州歌剧舞剧院院长崔巍所搭乘的飞机,终于在上海浦东机场落地。
从6月24日到7月8日,受法中文化交流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多方邀请,在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下,舞蹈剧场《遇见大运河》开启了世界巡演征程“遇见之旅”第一阶段的欧洲巡演。这15天里,这些年轻人分别登上了法国尼斯歌剧院、巴黎议会宫剧场以及德国柏林海军上将宫剧院的舞台,向近万名外国观众讲述了一位艺术家为创作一部与大运河有关的剧目,与运河水相知相恋的当代中国故事。
“艺术不是孤芳自赏,而是要真正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崔巍说,“这次巡演,外国观众热情的反应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这种情感共鸣以及对文化遗产珍惜的自觉,并无国籍之分。”
而钱报记者在一路全程随行中,也感受到,这趟巡演之旅,尽管状况频出,但在全剧组投入120分的努力下,丝毫没有妨碍艺术水准的呈现,而他们也遇见了懂得“大运河”的观众。
舞蹈跨越语言障碍,令这群年轻人在向世界表达自己的同时,也收获了来自世界的理解。
演出前两小时
为女主角改制戏服
柏林时间7月4日晚上6点40分,距离德国首场演出开场只有一个半小时了,剧场一楼的化妆间内,气氛却显得有些紧张。崔巍手握着对讲机,神色紧张到超越以往任何一场演出。
这已是自2014年首演以来,《遇见大运河》巡演的第114场。为何还会紧张?
原来剧组从巴黎辗转德国途中,有25个行李箱因为航空公司的失误,丢了。找回来的只有24个,还不知所踪的那个偏偏是女主角周可的,里面偏偏是整个剧组独一件的演出服——“垃圾服”。
这件“垃圾服”是为了展现大运河因被人遗忘而受到污染时的女主角“水灵”所穿的服装,这一幕在法国上演时,也是戴高乐将军的侄孙、摄影师格雷古瓦尔·戴高乐最喜欢的舞蹈段落。
紧急讨论后,崔巍决定,将饰演泥土的女演员服改成“垃圾服”。裤子被剪成了裙子,剪下来的布料又用来缠出头饰。半小时后,这套新的演出服初步成形。
当新的演出服穿上身,崔巍轻声说“小可,把你的愤怒都集中在这里,说不定今天这场会是你演得最好的一次”时,周可忽然抬起眼笑了。
当晚的演出结束后,钱报记者找到周可:“今天这段跳真好,心理素质赞!”还没吃晚饭的她,捧着一份外卖,一边吞一边眨着眨没卸妆的大眼睛,悄悄告诉记者,自己跳了100多场,忽然“会换气了”。
“以前一根筋地在自己和角色的转换中较劲,这种挣扎很煎熬。但是现在,我忽然就跟‘水灵’融合了,不再疲惫,连烦恼都消失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启发。”
异国街头的“快闪”
更是一次文化遗产的传播
继尼斯马塞纳广场之后,柏林当地时间7月4日下午1点,在柏林的施普雷河畔,《遇见大运河》又做了一次“快闪”。
和在尼斯时不同,大家拿出几个小瓶子,将瓶里的水汇入一个大瓶,然后在河边一字排开,一个个传递下去。最后,男女主角的扮演者曾凯和周可,一起将水倒入施普雷河中。
瓶中的水来自杭州拱宸桥边的中国大运河,运河水汇入施普雷河后,将奔流向著名的基尔运河。
时间倒流回6月21日,欧洲巡演出发前3天。在钱报记者的陪同下,崔巍在拱宸桥边装了满满一瓶运河水。
运河水,见证了她自2010年开始创作《遇见大运河》的足迹,亦保留着2014年大运河成功申遗后,她带着舞蹈演员做第一次“快闪”舞蹈的记忆。
这里是《遇见大运河》的起点,亦是崔巍创作的初心:“《遇见大运河》更应该扩展为一次文化遗产传播行动。”
而对于年轻的演员来说,在欧洲街头的快闪表演,让他们有了全新的体验:“虽然语言不通,但用肢体语言沟通完全没问题”、“以前有点怕空气突然安静,但在这里观众比我们还嗨!”
杭州歌剧舞剧院舞剧团副团长华茜告诉钱报记者,这一趟巡演,让她深深地体会到国外观众对不同艺术所持的开放与热情——演出结束后,欧洲的观众会一直站在剧场外,讨论观看感受;街头即兴舞蹈时,当地人不但会冲上来合照,还会即兴加入共舞……
这让许多年轻演员大大增加了自信,这种自信不仅仅是对自己艺术水准的自信,更是一种文化自信。
未来巡演路
将会是一条文化“新丝路”
当地时间7月4日22点22分,结束德国首场演出的崔巍坐上开往酒店的大巴。她斜倚在椅背上,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这一切都特别值得。”
这是她开启欧洲巡演后,第一次发出感慨:“以往的一切好像都在眼前。第一次创作,第一次登台,国内巡演,世界巡演。5年前,这都是梦。今天,当我们结束了第一阶段的世界巡演,我更有信心了。”
这5年来,钱报记者也一直跟随、关注着《遇见大运河》的创作,这一段路有多艰难,真正只有奋斗过的人才会知晓。
据不完全统计,3年巡演下来,仅仅进入剧院观看《遇见大运河》演出的观众,就达到了十五六万人,这其中还没有算上,演员们在采风、快闪活动中遇到的普通市民。
在这个过程中,杭歌的年轻人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感动观众才是艺术的最大价值。
比如,在法国尼斯,退场后空荡荡的剧场里,一位穿蓝裙的女士一直等着崔巍,只想告诉她,最喜欢第一幕,那是在讲述生命和泥土的关系。
再比如,在德国的首场演出,散场时从一楼到二楼,一路上都有观众在说“太好了,很感动,这个中国的舞蹈了不起。”
崔巍坦诚,正是这一路走来的不断所得,让她坚持至今:“欧洲的观众特别擅长艺术深层次上的理解,有更多对艺术呈现的思考与融入。演出中最后一幕,是演员从观众中经过,许多观众和演员击掌,还有的甚至站起来一直鼓掌,恨不得自己也是演员中的一份子。今天,他们能因为这部剧欢喜感动,能触动思考,想来中国看一看,就是我们创作的最大意义。”
在德国演出的这一天,杭歌收到了来自希腊的演出邀请。这一路巡演,走过的国家都是“一带一路”的沿线或重要共建国。先辈们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开辟出链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如今,《遇见大运河》用舞蹈这一人类共同的语言,搭建起一条文化“新丝路”。
接下去的旅途依然艰难,但不可预知就是它最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