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这一群95后的孩子 想聊聊自然与我们之间的关系
杭州动物园有一场有趣的艺术展,10多个作品分布在园内各角落
作品之一《初·生》
昨天来到杭州动物园的游客,除了拍萌态可掬的动物们,还会时不时对着路边的风景猛拍。比如在动物园科普中心对面的小草坛外,不少草被人绑了辫子,贴上了卡通的眼睛和嘴巴,变成了一个个表情搞怪的小精灵。
原来,杭州动物园与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携手主办的“自然与艺术的视界”——公共空间艺术展昨天开幕。草地里的绿草小精灵,正是此次展出的10多个艺术作品之一的“小绿人”。
这些艺术作品分布在杭州动物园的各个角落。
在猴山附近,就有组作品藏在山间的一条小路上。乍看作品,布置得颇有几分野人习性,粗绳制的大网将石洞包围起来,像是隔断了道路,里面堆满了骨头。一旁的作品名写着《暄骨》,寓意是“温暖的骨头”。近看这些骨头,大概能明白为啥叫温暖的骨头,它们与博物馆里的坚硬的骨骼标本不同,都是布制的,摸上去软软的,装着棉花。
设计者之一的喻艳艳告诉钱报记者,洞里不仅藏着鲨鱼的牙齿,大象的象牙,还有一根猛犸象的脊椎骨。“我们觉得所有的生灵都应该被温柔对待,这些动物的牙齿、骨骼、犄角,留给我们的不止是怀念,还有对生命的敬畏,所以我们用布料制作,就是想用柔软的布料,打动人的内心,拉近人和动物间的距离。”喻艳艳说,为了让小朋友们能够了解这些动物,她和小伙伴们还特意制作了印有动物画像章的标签,挂在了骨头上。
喻艳艳说她们团队一共有7个人,花费了2个月时间完成创作,其中1个月就是自己手工缝制骨头。团队里最小的设计者是1998年出生的。而负责这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的张慧老师说,这次展览的设计者们都是来自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的15级视觉传达(广告)专业的大一学生以及杭州伯纳艺术工作室的小伙伴们,都是95后。
“今年4月份我和孩子们说了主题后,这些95后创意不断。”张慧说,这些参展作品,是从学生提交的近百个创意中选取出来的。“他们在谈的是自己对自然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
此次展览将持续到6月13日。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金洁珺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