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经济好转背后 信息经济崛起领航动能转换
中新网杭州8月6日电 进入8月的杭州,在上月几场大雨过后,持续迎来了艳阳高照。对三方磁业总经理鲍卫勇而言,“雨过天晴”恰是其内心的真实写照。
作为磁性材料生产企业,三方磁业此前也曾因新常态到来和转型维艰,面临生存压力。两年前,其依托当地信息经济基础,引入杭州企业自主研发的“智慧集成管控平台”,实现了生产全流程控制、智能物流仓储和“无人无灯”车间。这样的“智能工厂”,也让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265%,设备利用率提升30%,年经济效益创新高。
在鲍卫勇看来,信息经济改变了三方磁业。同样在更多人看来,信息经济也改变着杭州这座城市。
去年和今年上半年,在历经三年GDP增速呈个位数增长后,杭州分别实现10.2%和10.8%的GDP增长,经济发展“多云转晴”。这背后,信息经济对杭州GDP增长贡献率达50%左右,其增加值增幅达到同期GDP增幅两倍以上,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引领杭州经济向新结构、新气质转轨。
在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赵一德看来,以信息经济为代表的创新驱动,已成为杭州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主引擎。如其所说,信息经济为杭州发展带来了“加速度”。而放眼全国,在中国经济增长转入中高速背景下、在各地动能更替组成的巨大“试验场”中,杭州无疑也演绎了属于自己的“佳话”。
尽管任何一个年份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性,然而对于许多企业家而言,2012年却有着特别回忆。
“2012年的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蒋正华,对那一年作出的总结。如其所说,欧债危机演变、美国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减速等外部环境问题,和内部出口增速放缓,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明显增大及土地、劳动力、环保成本因素长期存在等因素重叠,让不少人在那年感受到了明显凉意。
“如果没有那时的困难,或许我现在还做着以前的事情。”49岁的杭州人周超群,彼时还是当地一家传统企业负责人。
拥有三十年传统制造业经历的他说:“之前在人口、红利、土地红利支撑下,杭州许多企业经历了较长时间高速发展。但2012年左右,大环境影响下传统企业的生存越来越难。其中管理招工难、核心技术传承难、生产成本控制难、产品质量提升难、优质客户入围难等成为突出共象。”
痛感愈发明显的不止是那时的周超群和一些企业,杭州城市经济发展的宏观层面也同样感受到了阵痛。
“9%”。2013年初,当杭州经济上一年度的“成绩单”公布后,许多习惯了GDP两位数增长的人士愕然发现,这项保持了21年的记录悄然作古。又如许多人所预料的一样,这还只是一个开始,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下的杭州,接下来两年分别交出了8%和8.2%的“答卷”。
新常态的到来迅速又令人“陌生”。对于杭州而言,它似乎又是城市经济发展再度产生新意的最好“背景”。
2014年,十几岁便投身传统企业的周超群萌生“退”意,他从德国工业4.0中汲取灵感,不久之后成立浙江恩大施福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在信息化与智能制造上做起文章,专注智能制造技术和产品研发、生产、服务。若将视角放大,大力发展以产业智慧化和智慧产业化为内容的信息经济,同样成为杭州在那一年的选择。
依托阿里巴巴、网易等企业营造的产业环境和城市的互联网基因,杭州于当年将“信息经济、智慧应用”列为该市“一号工程”。即使身处这个充满想象力的时代,恐怕也没有多少人可以预料,信息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改变杭州经济结构、重塑城市产业未来的速度如此迅猛。
“一号工程”叫响首年,杭州信息经济产业增加值达到1660亿元(人民币,下同),初露峥嵘;2015年,政策高地效应与先发优势相互发酵下,其实现增加值2313.85亿元,增长25%,占该市GDP的比重上升至23%,为杭州进军“GDP万亿城市俱乐部”立下汗马功劳;今年上半年,信息经济1193.76亿元的增加值,和23.8%的GDP占比,成为杭州GDP增速继续提升、位列全国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首位的“第一功臣”。
赵一德认为,在GDP增速放缓压力下,近年杭州坚定不移发展信息经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起了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他坦言:“现在杭州已经找到了好的道路,见到了曙光,尝到了甜头。”
两年多时间,愈来愈多的人们开始相信——信息经济之于杭州,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契合与眷恋。人们也乐于看到,在这座总会给人惊喜的城市,新经济导演的崛起大戏不断上映。
来源: 中新网 作者:记者 王逸飞 编辑:余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