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爱乐的乡村试验

09.01.2015  08:10

这天是1月5日,天气真冷,还下雨。

临安剧院好像很久没有大规模的演出了。剧院门一开,一股霉味扑鼻而来。观众席却已经洒扫得一尘不染,一楼和二楼的每一个座位都摆放着粉色的节目单,像是在静候一场盛宴。

我在剧院周围绕了一圈,在大厅看到了一张很可爱的海报,题为“如何正确欣赏一场音乐会”。仔细一读,是关于观看音乐会的基本礼仪。例如不吃东西、不大声喧哗、热情鼓掌等,浅显易懂。边上一张则是“杭州爱乐乐团——青山管乐团2015新年音乐会”的海报。

这已经是杭州爱乐乐团第三次来临安了。

下午两点左右,临安青山管乐团的团员们带着乐器,上台排练。一支《茉莉花》吹奏出了舒缓而悠扬的感觉,令人刮目相看。要知道这些乐团成员在2009年前可都是连五线谱都不认识的农民,经过数年来每周两次的严格训练,这些乐谱上的小蝌蚪在他们眼里已经成了跳动的精灵,舞动出优美的旋律。

在农民朋友们的音乐成长之路上,爱乐乐团的演奏员们功不可没。三年前,团里安排了乐手来临安为青山管乐团指导教学,从最基础的乐理知识到一些乐器运用的技巧,他们每个人都真诚地分享了自己的所学所长。三年来,从杭州到临安的路他们个个都摸得蛮清,与青山管乐团的乐手们也成了老朋友。而今,这场专为临安人民准备的新年音乐会,再一次把他们聚到了一起。

剧院的后台,慢慢热闹了起来。打开化妆间的门,10位年轻人围着两个“小太阳”或蹲或站,他们在聊天,却没在取暖,手中拿着各式乐器,靠在离“小太阳”较近的地方。“天气太冷,乐器会发不出声音。”对我一脸的狐疑,一位手执圆号的乐手主动给我科普起来。“一会儿上台准备好以后,一起鞠个躬。”长号首席韩斐对铜管五重奏的乐手们嘱咐了一下,便提醒大家上台彩排。此时台上青山管乐团的“叔叔阿姨们”都已经站起来鼓掌欢迎他们了。

一首《掀起你的盖头来》才起了个头,便把排练现场所有在忙碌灯光、音箱、电子屏的工作人员都吸引过来了,青山管乐团的演奏员们更是个个伸长了脖子,观察着这群年轻人吹奏时的每一个细节。

在休息间隙,管乐团的演奏员更是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把10位乐手团团围住。“这个颤音怎么吹?”、“我们是一直盯着谱子呢?还是看指挥?”、“这一小节我每次都把握不好,气息跟不上。”各种五花八门的问题纷纷抛了过来,年轻的爱乐乐手们统统“笑纳”,一个个连示范带比划,手把手教了起来。“到底是专业的啊,就是不一样!”,“嘿嘿”(配合腼腆的挠头),我走来走去听到最多的便是这样的对话,我想这大概就是“谢谢”和“不用谢”的意思了吧。

7点钟演出正式开始之前,观众席已经基本上坐满了。虽然有不少拎着香蕉、剥着橘子在台下听音乐会的观众,一曲结束,大家马上回报以热烈的掌声,很明显,跟看庙会大戏的氛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而到了爱乐乐手们和青山管乐团合奏的《童话巴黎》、《蓝色山脉》等四首曲目上演之时,台下的氛围一下子也“专业”了起来:吵闹的孩子们安静了,玩手机的大人们忘记了拍照,很多人被欢快的节奏吸引进来,差点把大门都给堵上了,有的人随着旋律慢慢地打着拍子,有的人趴在前排椅背上痴痴地听……曲子终了,还沉浸在音乐海洋中的人们差点忘记了鼓掌,几秒钟后大家缓过神来,爆发出的掌声差点把临安剧院的屋顶掀起来。

新年音乐会结束了,但艺术的种子仿佛早已在这里生根发芽。

一场音乐会、一支管乐团也许并不能改变什么,但他们仍然把艺术与文化的普及一次次带到农村,一次次用专业和真诚打动着所有人。

人们相信,总有一天,这里也会有专业的乐队应运而生,也会有音乐家走向世界舞台。到那时,所有的人都听得懂巴赫、舒伯特,都能在文化精神的家园中找到自己的所爱。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丁以婕        编辑:陈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