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 “寻访身边的河长”系列报道⑤
把雨水收集起来保洁、绿化,上城河长治水有实招
中河边,建成“海绵城市”示范项目
“寻访身边的河长”系列报道⑤
2015-12-08 A10版
记者 毛长久 通讯员 黄现慧 叶慧芳
海绵城市,是现在很热的一个城市经营理念。说得通俗点,就是城市最大程度地留住雨水,能够像海绵一样蓄水。
中河边、凤山门附近,一个融入“海绵城市”理念、斥资200万元的雨水回收项目已基本建成竣工,最快明年就能投入使用。
作为中河的区级河长,黄爱芳很重视这个项目,多次督办推进。最近一次巡河时,她又实地了解该项目的最新情况。她说,雨水回收充分体现了“五水共治”治污和节水的理念,老百姓也非常支持,这样的好项目要抓紧实施。
一次可蓄水300吨,用于路面保洁
馒头山路与凤山路交叉口,新建了两个有高低落差的水池,位于高处的,是蓄水池,深度约为3米,蓄水量300多吨。位于低处的,是清水池,蓄水量约200吨。两个池子相连,中间安装沉淀设备。
每当下雨,雨水先流入蓄水池中,经过过滤,再流入清水池。清水池边还安装了专用的水泵,可以直接灌入环卫洒水车内。蓄水池的底部还铺上了一层技术含量很高的防水透气沙,收集来的雨水不会下渗到土壤里,而且因为透气,短期内水质也会保持新鲜。
据介绍,当雨量不能满足每日300吨供水时,还可以从中河取水,从而保证每日供水量。
“收集来的水代替了原先使用的自来水,用于路面保洁和绿化灌溉。”据上城区治水办负责人介绍,这附近集中了紫阳、南星、望江3个环卫所,每个环卫所每天大约需要200吨水用于环卫作业。
相关负责人算了一笔账:每蓄满一池水提供给环卫、绿化部门,按现行工业用水水价3.8元/吨计算,可节省1140元。一年利用雨水预计可节约水费23万余元。
10位民间护河队员,每天巡河4次以上
除了建立区、街道和社区三级“河长制”管理网络外,普通老百姓也是中河治理的“主力军”之一。
上周五上午9时许,紫阳街道河长陈慧芳正在巡河,她在长约1800米的中河紫阳段走上一个来回,看看河面上是否有垃圾,遇到有人在河里洗衣服或钓鱼便加以劝说和制止。
“来河边洗衣、钓鱼的居民明显少了。这一切,咱们街道的民间护河队员功不可没。”说着,她指了指身后一起巡河的两位老人。
一位是徐跃慧老人,一位是郑玉仙老人,都是附近候潮门社区的热心居民。她们身穿印有“紫阳护水队”字样的马甲,头戴蓝色鸭舌帽,手里还捧着随身携带的护河日志本。
郑阿姨说,从年初开始,她俩承包了家门口700多米的中河河段。每天,她们一个上午,一个下午,来回走上10多遍,巡查一番。巡查结束,还要在护河日志本上写下当天的情况。
据了解,为了守护好家门口的中河,紫阳街道共安排了10位民间护水队员,每人认领一段,每天风雨无阻巡河4次以上,专管洗衣、垂钓等不文明行为。此外,还安排了2名特保,对一些不配合的在河边洗衣、垂钓者,采取进一步措施进行管理。
另外,有些打电话给中河河长反映问题的热心市民也被聘为义务护水员,共同管好身边的中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