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杭州新杭州 说声“谢谢”都不同!杭州话 为啥这么五花八门

05.08.2018  16:54

杭州师范大学徐越教授揭秘杭州话前世今生

自从2016年,“杭州方言”被列入第六批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来,“杭州话”的出现频率有了明显的提升,不仅在学校教学中,最近就连一些公交车也增加了“杭州话”的报站。

不过,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徐越教授告诉记者,现在要找一个能说地道杭州话的人“真当不容易”。

徐教授出了一道题:

谢谢”、“吃晚饭”、“打借条”,会说杭州话的杭州人注意啦,这三个词,请读出来。

发音不同,能说明什么?答案来了:

谢谢”——

如果你的发音是“假斜”,你说的是新派杭州话;如果你的发音是“挤季”,你的杭州话是老派的。

吃晚饭”——

如果你说“吃乙饭”,你说的是老派杭州话;如果你说“吃雅饭”,你说的是新派杭州话。

打借条”——

季条”是老派的说法;“嫁条”则是新派的说法。

徐越教授长期从事方言研究,今天下午2点,浙江图书馆曙光路馆区二楼集体视听室,会有一场徐越教授关于杭州话前世今生的讲座,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到现场提问交流。

十座城门

围出不一样的杭州话

其实任何一种语言都会存在因人而异、因字而异的分歧,这个分歧不能简单地用正宗或不正宗加以评判。因为语言是在发展演变的。

杭州话非常特殊,众所周知,杭州话是宋室南迁,建都杭州后形成的一种带官话色彩的吴语。杭州话是南北两种方言接触的结果。当然,杭州话的研究除了具有一般方言学研究的意义之外,还具有重要的汉语语音史研究的意义。”徐越教授说。

自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迁都临安府后,这个王朝的153年里,有148年都在杭州。

研究当初杭州话的形成,人口是关键,就是城内人口比例的变动。根据史料推测,当时,杭州城内的北方移民与本地土著的人口比例,保守估计在8∶1,在一些时期,甚至可能达到9∶1。”徐教授说,“而杭州话的形成,与这悬殊的人口比例有着直接的关系。

除了在人口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以外,这些大量的“北方移民”也有着特殊的政治地位,他们之中,有一朝之主,有皇亲国戚,有官吏及其眷属,还有武备禁军。因此,所谓的入乡随俗、客随主便的原则并不适用于这种情况。也因此,尽管依然处在周边吴语的包围之中,他们的语言依然是毋庸置疑的“官方工作语言”。在这种强而有力的巨大冲击下,杭州城内土著的方言受到了渗透与影响。

尽管在政治地位与人口数量上处在劣势,但由于在经济文化方面依然先进于北方移民,加上城外吴语环境的包围,杭州土著依然有着顽强的语言自我保护力。徐越认为,即便与北方方言长期接触,杭州话依然保留了吴语原有的特征,仅在个别语言项目上有所变化。比如人称代词:单数用“你、我、他”,复数加“”。因此,如果要判断杭州某处市民说的是不是杭州话,最简单有效的判断方法就是听听人称代词。”徐越说。

如果没有宋室南迁,那么杭州话应该和如今的余杭话差不多。就像现在上海市区的方言和周边的青浦、金山等地的方言那样差异很小,是一个套路的。”徐越说。

  • 1
  • 2
  • 下一页
  • 全文阅读
  •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陈淡宁        编辑:高婷婷        责任编辑:方志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