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政协建言“十三五” 用思想高地寻找价值洼地

23.06.2015  15:52

汪文波 摄

    谋划“十三五”发展,必须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进一步发挥好杭州的比较优势;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更好地描绘未来发展目标;处理好战略与战术的关系,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精准发力。 ——龚正

    市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全体委员要加强学习和研究,努力适应新常态、新要求,切实提高协商议政的能力和水平,在推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杭州的实践,助推杭州改革发展中发挥政协的独特作用,彰显政协的作为。——叶明

    在日前召开的市政协建言“十三五”规划专题常委会上,一场高质量的智慧建言让与会者如沐春风,开思路、宽眼界……从今年初始,市政协聚焦“十三五”规划,汇合各方人才,组成五个课题组,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历时数月,将履职成果化为常委会的一份份建言良策。

    当“十三五”的规划之门徐徐开启,站在新的门槛前,我们该怎样迈出扎实而坚定的脚步?该怎样绘好新的蓝图?

     谋划发展:一手抓价值培育,一手抓招商引资

    “2014年,我市人均GDP达103757元,按照世界银行划分贫富程度标准,已接近富裕国家的临界水平。健康产业需求旺盛。据我了解,现阶段,很多民营资本看好了健康医疗产业这个标的,正在紧锣密鼓的收购、整合医疗资源。我认为,这个时候,政府职能部门应该有所作为。抓好产业集群的价值培育。”市政协主席叶明在走访市政协委员、杭州宋都发展集团董事长俞健午时,俞委员的一翻价值培育理论让主席频频点赞。

    的确,着眼于杭州市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以及杭州作为浙江省第二大山区、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等区位优势,集健身、医疗、养生、养老、美容、生物制药等为主要内容的大健康产业的价值的确值得关注。因此,杭州市政协经济和农业农村委员会在调研报告中强调,要进一步厚植发展优势产业,在发展大健康产业领域,可以依托杭州余杭、富阳、桐庐、临安等环杭州西南生态带,整合优势资源、增加产业投入、配套政策指导,使健康产业的效用放大凸显。

    其实除了健康产业领域,杭州还有许多传统优势项目,由于缺乏整合和有效培育,一直处于价值洼地的尴尬境地,市政协委员们建议,在“十三五”发展期间,投资目光更应该放在这些洼地,例如,水产业、以钱塘江尤以三江口为核心的旅游产业、高端现代服务业等等,只有通过政府引领产业集聚,整合搭建产业大平台,产业效用才会在后期成几何倍数给予回报。

    如果说价值投资是引领发展的一条艰辛路,那么相对而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招商工作机制便是一条捷径。

    2014年,杭州市政协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安排,分赴云南、上海、福建等地走访在当地创业的浙商杭商,介绍杭州发展智慧经济的状况,鼓励企业家回归创新创业。取得良好成效,2015年年初,浙商杭商回归的标杆项目新天地·东方茂和乐天派医养综合体工程进展顺利,市政协主席叶明在调研后指出,支持浙商杭商回归,对于促进杭州城市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新一轮改革发展、确保继续走在全国重要城市前列具有重要意义。市政协要在去年浙商杭商走亲活动的基础上,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广泛发动政协委员,多跟浙商交朋友,多帮他们解难题,多做凝心聚力工作,履职助推浙商杭商回归创业创新,为推动杭州在更高起点上的新发展作出更大努力。

     保持稳定:理性公平,统筹城乡发展

    发展的后盾是稳定,市政协委员们在建言发展的同时,也把很多的目光投在农业农村工作中,面对新一轮城乡统筹工作,杭州市政协建议: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将城乡统筹的重点转向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上来。

    农村资产的确权、赋权、活权、维权工作,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等现实性问题。杭州市桐庐县率先建立县级交易平台,制订农村产权交易规则,扶持发展中介评估机构,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体系,推动农村改革实效。交易平台凸显了交易的透明公平,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村级股份制改革,规范各区、县(市)留用地政策,引导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走公司化、集团化发展道路,夯实村集体经济基础。在“十三五”深化农业农村工作改革中,积极探索市场化流转交易机制,实现农村产权的交易增值,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桐庐经验无疑是值得推广的。

    为增富创造条件的同时,委员们建议政府应该将支农资金重点用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补助。推动各类保险进农村,完善医疗救助、贫困救济、有关人员集中供养等政策,提高大病保险报销比例和医疗困难救助比例。结合新一轮扶贫工作,坚持开发式帮扶和救助式帮扶相结合,重点关注低收入、夹心层农户的脱贫增收,做到提标扩面,走在全省前列。

     长效机制:实现城市系统化、生态化、品质化运行

    “十二五”期间,杭州城市发展步伐远快于国外同等规模城市,发展成就巨大。“十三五”时期,杭州将迈入“万亿城市俱乐部”,有望进入国内超大城市、国际重要城市行列,东方品质之城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日益高涨。如何实现长效发展,是杭州“十三五”城市规划应该深谋远虑的问题。

    市政协城市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在调研报告中给城市发展划出四条红线:建设市域内区域性城市,着重加强地下空间建设和交通路网衔接;根据产业发展方向来调整城市人口结构,促进人口素质提升;坚持生态保护,深化生态型城市建设;深化提升“四治”工作,缓解城市病,打造“西湖蓝”。

    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大气污染企业转型升级困难,大气污染需要综合治理;交通体制存在条块分割问题,公共交通发展仍然滞后于实际需求;垃圾分类终端处理设施不足,居民垃圾分类热情有所减退,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严重制约城市的长效发展。今年市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面提升“四治”水平,着力打造“西湖蓝”》的建议案,委员们建议及时编制打造“西湖蓝”专项规划。尽快划定生态红线,将生态控制与城市边界增长结合起来,对生态红线破坏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强化六条生态带和钱塘江、运河生态景观带建设,将优良岛、洲建设为湿地公园、生态文化公园,形成市域“生态圈+生态公园”体系。

    为一抹“天蓝地净、山清水秀”的西湖蓝,市政协委员们建言又践行。洪紫林委员,为了杭州的美丽,十多年坚持在五云山上捡拾垃圾,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爬山捡垃圾的队伍;刘焯雄委员是在杭州的香港人,他表示政协委员参与“打造西湖蓝”,可以从自身做起,少开一天车,少抽一包烟……

    打造“西湖蓝”不仅仅是当下的西湖蓝,也是关系到杭州长效发展的一场修为。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孙 奕        编辑:易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