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杭州市余杭区:“精准用地”促城市“精明增长”
余杭区航拍图
近日,中国(杭州)独角兽企业园奠基暨独角兽企业孵化园开园仪式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举行,这是全国首个独角兽企业园、孵化园。这座位于杭州市北部、面临土地资源要素瓶颈的都市发展新区,凭着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始终坚持,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探索创新和执着努力,走出了一条“精准用地”促进城市“精明增长”的特色之路,不断吸引众多国家级、省级重大项目及高速成长型创业企业入驻,有效配置了有限资源,实现了经济社会腾飞发展。目前,余杭区已有钉钉、菜鸟、大搜车、同盾、草根网络5家独角兽企业,逾20家准独角兽企业。
2017年,余杭区财政总收入达到503.8亿元,增长25.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80.01亿元,增长23.9%,全区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位居全省第一。在新增用地不断趋紧的情况下,单位建设用地GDP持续走高,2015年~2017年增长率分别为9.6%、10.6%、9.8%。同时,余杭区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利用秩序、土地利用计划执行好的区(县、市)。
梦想小镇二期——仓前老街新面貌。
以存量撬动增量,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今年5月,中国(杭州)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大赛在未来科技城举行。这片位于余杭区中西部的沃土,已从昔日的城郊接合部、旧粮仓一跃成为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全省创新创业的新高地。未来科技城的蜕变,也是一次“存量撬动增量”的生动实践。
未来科技城的核心区之一——梦想小镇,已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入全国范围推介的10个特色小镇样板。其三大先导区块之一的互联网村,项目所用土地106亩全部为企业原有低效存量建设用地。由政府协商收回后,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逐步整合、逐步投用”的思路开发,顺应“互联网+”的发展浪潮,抓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机遇,打造智慧与资本、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地。梦想小镇2期创业大街也是利用原仓前老街改造而成,采用“修旧如旧”方案,不仅改变了脏乱差的面貌,更使老街的历史风貌与小镇的创业氛围有机融合,使沉寂多年的土地焕发新生。截至2017年底,梦想小镇累计完成投资38.06亿元,入驻创业项目1400余个,引进创业人才1.3万余名,形成了以阿里系、浙大系、海归系、浙商系为代表的创新创业“新四军”,集聚天使基金、股权投资、互联网金融、财富管理等金融机构1250余家,管理资本2700多亿元,举办各类创业大赛、论坛等活动1080多场。
独角兽企业园、孵化园也是存量土地盘活的典型。文一商务楼宇为孵化园之一,所涉27亩用地曾是工业区块,后因亩产不高,连同周边地块实施“退二进三”,由政府收回后重新挂牌以商业商务用地出让给当地社区经联社,属地管委会和社区共同打造成独角兽企业园区,现已在全省率先投入使用,实现了政府、社区集体、企业的“三赢”。
“余杭区是省内经济强区,但在土地资源方面是资源小区,空间规划严重不足,耕地后备资源基本枯竭,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已接近顶板。尤其是全面实施‘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后,单靠新增用地来驱动发展经济的模式已难以为继。”杭州市国土资源局余杭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为破解土地资源要素瓶颈制约,继续保持全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近年来,余杭区在用好有限增量的同时,把盘活存量与‘四换三名’‘三改一拆’‘城中村改造’等重点工作相结合,坚持依法处置与政策引导并重,督查考核与服务基层齐抓,既着眼已批未供土地、闲置空闲土地的盘活利用,又做好闲置厂房、废弃工矿用地等的开发利用文章,多方联动,多措并举,积极挖掘存量土地资源潜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悉,2015年以来,全区累计消化批而未供土地2.3万亩,供而未用土地3.7万亩,盘活低效用地1.7万亩,利用拆后土地860万平方米。
余杭区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从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双向推进。如工业园区提升改造政策中,鼓励企业利用现有厂房、土地开展提升改造,对增加容积率部分土地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并给予办理相应权证,允许企业利用已有存量土地和原厂房进行提升改造用于发展服务业;产业管理政策中,根据企业分级评价情况,实施差别化的产业用地保障措施,对鼓励类企业优先保障新增用地指标供给,对淘汰类企业原则上不予安排供地;优化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政策中,禁止C类(落后淘汰类)和D类(存量盘活类)企业参与工业用地招拍挂竞买活动,对主动关停退出的C类企业,给予一定用地指标奖励,禁止D类与D类、D类与C类企业之间土地使用权转让等。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推进了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了经济的转型升级。
矿地综合利用也是余杭区存量资源盘活的着眼点之一。位于仁和街道的废弃獐山石矿区,经整治后建设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为发展高端化、成套化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大型工业集聚平台。该基地目前已开发建设约4000亩,进驻菜鸟物流、比亚迪汽车、联东集团、安博物流等大型企业,由原来废弃矿区转变为余杭区工业重要增长极。
“目光向内”的挖潜意识,“一地一策”盘活土地的扎实举措,“双向”引导的政策支撑……余杭区在要素紧缺的困境中逐渐走出了一条“精准用好存量”的突破之路。
东湖社区土地整治项目成为附近居民休闲好去处。
以质量激活总量,促进保护保障双赢
随着余杭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大批国家级、省市级重点项目落户该地,民生基础配套设施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在新增用地有限的情况下,余杭区坚持用优用活增量,以“重点优先、民生优先、节约用地”为原则,实现指标精准配置。2017年完成农用地转用报批1万亩,土地利用计划执行率(农用地)99%。近年来保障的重大项目包括菜鸟网络、湖畔大学、浙江大学校友总部经济园、阿里数据中心大楼、人工智能小镇、中国美院、良渚申遗项目等,还有“三路一环”、绕城西复线、杭临轻轨、地铁工程等民生基础设施,共涉及新增建设用地5000余亩,为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用地支撑。
“我们严格落实浙江省用地报批的相关要求,积极发挥主动性,每年都提前要求镇街填报用地项目申请,建立为期3年的储备库,按照‘以空间定计划、以占补定计划、以项目定计划’选择项目,排定计划。及时有序地开展年度规划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争取、年度规划调节实施方案和落实方案编制等工作。为此,特别订制开发了项目库管理软件,便于按照条件筛选项目和信息动态更新。”杭州市国土资源局余杭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同时,对于重点项目,主动对接联系,提前介入审批流程,从项目源头上把控项目规模。实行‘绿色通道+容缺预审’,成熟一批上报一批,将用地报批工作全面提速,保障重点项目及时落地。”
余杭具有三面拱卫主城的区域特点,大部分镇街处于城郊接合部,全区20个镇街中,16个镇街处在城市规划开发区域或者相邻城市开发区域,占全区面积的60%以上,西、北、东三面与杭州中心城区的交界线长达114公里。这些地区村庄密集,人口聚集,连片耕地面积小,耕地碎片化严重。大批项目的落地,对耕地后备资源本就极度紧缺的余杭来说,同时也意味着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巨大压力。为此,杭州国土资源局余杭分局结合实际,积极谋划,争取区委区政府支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和《余杭区千亩水田垦造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加大政策力度,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工作,对一些“荒、废、闲”且产出率、利用率低的地块进行集中连片开发,既提高了耕地质量,改善了基础环境,又激活了村级集体经济,提高了农民收益。
南苑街道东湖社区土地整治项目是在今年4月通过现场验收的。这块路相通、渠相连、灌溉和排涝机埠一应俱全的600亩优质农田,前身是荒地,2002年又建起了甲鱼塘养殖区,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周边居民饱受困扰。由于严重污染环境,2015年,这片甲鱼塘养殖区被余杭区政府组织拆除。东湖社区党总支负责人介绍,温室甲鱼养殖已经通过土地整治改善了区块环境;土地已经集中流转给种粮大户,土地租金明显提高,目前达到每亩1500元,增加了农户收益。“区政府拨付给这个土地整治项目回购资金6000余万元,村级集体收入大幅增长,我们计划进一步投入到村级公益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亮灯工程、造路修路等。”
据悉,2017年,余杭区累计拨付回购资金10.5亿元,充实了58个村级集体经济。已经竣工的土地整治项目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现在村里对土地整治工作已经从“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纷纷寻找资源,积极申报项目。
同时,“田长制”的率先施行,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全面实施,规划严格执行,违法用地的“零容忍”,推动了基层的保护耕地意识的有效提升。管控、建设和激励手段“多管齐下”,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耕地保护,着力于提高土地保护和利用质量,在总量框定、“不摊大饼”的背景下,余杭区逐渐走出了“精细管地用地”的创新之路。
不动产登记开通支付宝快捷支付服务。
办事群众给不动产登记工作点赞。
以创新优化服务,赢来不动产登记“最多跑一次”
精准用优土地资源是余杭区大力践行节约集约用地战略,推进区域发展的路径。“最多跑一次”改革更是一场以人民群众需求为立足点和根本点,倒逼政府部门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战役。“精准服务”促进城市“精明增长”,才能切实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杭州市国土资源局余杭分局会同相关部门,从群众角度出发,谋划路径,创新模式,优化服务,使余杭区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在“最多跑一次”改革中跑出了余杭速度。
“一窗受理、联合办理”模式是自2017年4月5日起实行的,这是余杭区不动产统一登记落实“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第一个版本。不动产登记在窗口设置、流程设置、税费收缴、便民服务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全区不动产综合办理区共设置36组72个联办窗口,三部门通过材料内部流转实行并联审核,办事群众只要取一个号、跑一个窗口、一次性递交房屋交易、税收、不动产登记所需3套材料,大大减少了跑窗口的次数。
打破部门壁垒、打通信息孤岛是第二步。“原先的并联审核,虽然方便了办事群众,但在审核效率上没有实质性提高。对群众来说,他们面对的仅是不动产登记窗口,没有分部门的概念。所以我们从群众角度出发,将几个部门的流程、数据、人员、系统整合起来,开发成全新的、高效的不动产登记系统,自2017年7月起实行‘一个系统、一套材料、一个流程、一套人马’办理模式。”杭州市国土资源局余杭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不动产交易登记综合受理平台,实现了数据互通,窗口人员仅需输入一次信息,即可实现实时传输,基于此再造流程,缩减了2/3以上的重复资料及表单,大幅缩短了受理时间,有效提高了办理效率。
面对群众期盼和加大的业务量,如何推进“二次提速”是不动产登记工作面临的课题。余杭区再次创新思路,通过内部挖潜、流程再造、资料简化、人员再融合、“互联网+”政务服务等多项举措,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提升办理效率,逐步实现“二次提速”。自今年3月起,全区5个服务中心同步实现一次性付款商品房、一次性付款存量房买卖、房改购房(经权调)、互换、赠与(经公证)、继承(经公证)、析产、财产约定等8项个人单套住宅交易的“一小时”办结服务。其他个人单套交易业务也从原来的5个工作日缩短为2个工作日办结。
同时,服务意识也在一次次的不断创新突破中深根厚植。周末办证、延时服务、上门办理等便民举措,微信预约、支付宝付款等“互联网+”服务,以及局领导坐班制、水电气同步过户等创新服务,都得到了群众的充分肯定。一年来,余杭区不动产登记服务中心收到各类感谢信60余封,锦旗20余面。
截至目前,“最多跑一次”改革实施以来,全区不动产登记共计办件47.46万件,日均办理1600余件。余杭区不动产登记服务中心作为杭州市唯一一家县级单位荣获浙江省不动产登记便民利民示范窗口,参加“全国百佳不动产登记便民利民示范窗口”创建活动。余杭区不动产登记工作以问题和需求导向,在不断深化“精准服务”的过程中,逐渐打造出了“余杭样板”。
余杭区航拍图
“坚持集约发展,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余杭国土资源部门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遵循。余杭国土资源部门在探索创新中逐渐走出了“精准用地”的特色之路,促进城市“精明增长”,助力“五大余杭”建设,为余杭争当新时代发展排头兵奠定扎实基础。
来源:2018年6月19日《中国自然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