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垃圾分类四年,大家携手同行

31.10.2014  19:11

垃圾分类活动现场。 

 

灵隐社区垃圾分类启动仪式。 

 

大关街道开展垃圾分类宣传进幼儿园活动。

 

垃圾督导员将厨房垃圾投放进“生态绿厨”。 

 

拱墅区废品收购员段师傅每天要收两车废品。 

 

岳王新村垃圾分类实名制公示栏。 

大妈们贴好制作日期等着酵素发酵。 

 

位于大关西七苑的一座生态智能垃圾房。 
  (照片均为资料图片)

  你知道吗?不知不觉中,杭城开启垃圾分类工作已经四年了。你感受到了吗?在你居住的社区里,再也没有蝇虫飞舞,再也没有扑鼻恶臭,出门时你的心情也变好了。
  这都要归功于杭州全体市民和各企事业单位的不懈努力。自2010年3月25日至今,大家都使尽浑身解数,努力推广垃圾分类工作,垃圾分类已经逐渐深入人心。
  根据杭州市统计局民调队的民意调查显示,98.8%的市民认为垃圾分类对市民环境意识的形成有帮助;96.5%的市民表示了解垃圾分类这项工作。
  但是,你知道垃圾分类回收能兑换积分,并且还有机会赢取手机、汽车等各类大奖吗?先别激动,也别怀疑。据调查,杭城各个区,在垃圾分类回收方面,采用的招数可是五花八门,一家更比一家“”。
  下面,就让杭报记者带你转遍杭城,为你深入解读各家垃圾分类的“宝典”,教你“不花一分钱,就能获大奖”的秘诀。

   上城区:生物技术显身手
  唐龙章是南星街道水澄桥社区,一名普通的绿化工人。但他做的事儿可不普通,3年前,他率先种起了“餐桌自救”试验田。
  什么是“餐桌自救”试验田呢?其实,就是将厨房垃圾埋进土里,自然发酵分解转化成为有机肥料,实现了部分厨余垃圾就地解决。目前,整个水澄桥社区共开辟了4块类似的试验田,由社区居民分块认领,每月能消化掉五十余袋厨余垃圾。
  这几年,在实施垃圾分类的试点中,上城区利用了生物技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除了水澄桥社区外,去年,上羊市街社区也引进了“生化武器”——厨余垃圾投放生物处理机。这个帮手也不简单,能将居民正确分类投放的厨余垃圾高温发酵,并制成有机肥料回馈居民。这些肥料可以用作街道社区的绿化建设与维护。
  同时,从2011年开始,上城区的小营街道还开展了“垃圾不落地”投放的试点工作,取消垃圾桶,确保居民在早晚规定时段内,直接将垃圾投入分类收集车。举手之劳,换来了一个更加整洁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

   下城区:垃圾分类还能赢汽车
  住在朝晖街道的市民可能都知道,每个市民可以用垃圾免费赢取大奖的机会!今年6月5日,居民吴先生赢得年度大奖,获得了一辆比亚迪汽车的五年使用权。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在推广垃圾分类的同时,上城区有“生化武器”,下城区自然也有“月光宝盒”。去年开始,下城区试点推广了垃圾分类智能回收平台。目前,该平台已在朝晖街道的7个社区启用超过一年,共吸引了1582户居民参与。该平台相结合的“扔垃圾,得积分”的活动赢得市民热赞。
  居民们可以把各种塑料、金属、玻璃灯可回收再生的资源型垃圾,以及废灯管灯泡、废电池、废旧电子产品、小家电等含有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垃圾,也就是杭州垃圾分类里需要丢弃在“红桶”和“蓝桶”中的垃圾,投入到垃圾分类智能回收平台内,获得相应的积分。这些积分除了可以到社区合作的超市、商店直接抵用,为你省下一笔不小的日常开支外,还可以冲击比亚迪汽车、iPhone手机等大奖。

   江干区:“扫一扫”,垃圾房开门了
  如今,住在江干区兴安社区的居民在扔垃圾的时候应该都不会忘记“扫一扫”。
  “”什么呢?这其中是有奥秘的。
  这是江干区的垃圾分类试点开展的二维码智能分类投放服务。分发的垃圾袋上印有“厨余”和“其他”两种二维码的贴纸,通过扫描二维码才能打开相应的垃圾房门进行投放。
  扔垃圾“扫一扫”,不仅能打开垃圾房的门,还有积分制。社区通过二维码智能管理系统,可统计每户居民垃圾投放参与率、准确率等数据,并自动生成积分。居民们无论是用平板电脑还是智能手机,都可参与此项活动。只要动动手,就可凭借积分兑换奖品。因此,居民参与度非常高。
  据江干区城管局介绍,未来这里还会形成二维码智能物联网的“一系统二平台三模块”(即:一系统,二维码智能物联网垃圾分类环保系统;二平台,网页平台和安卓、苹果客户端平台;三模块,垃圾分类管理模块、垃圾回收模块、垃圾评比及积分兑换模块),并不断完善。同时,该项措施也成功实现了垃圾分类及回收工作从传统的手工计分、台账登记模式,向网络管理、科技兑换智能模式的全新突破和整体提升。

   拱墅区:“实名制”、“实户制” 和“游击队
  一支灵活的游击队,就是拱墅区的奇招了。
  2014年3月起,拱墅区锦绣社区试点就地收编“垃圾回收游击队”。社区与废品收购人段师傅签订协议,将整个社区的废品回收全部打包给他,同时要求他负责整理垃圾房秩序,每周对垃圾桶进行清洗。由于段师傅每天都会“搜索”垃圾桶,将可回收垃圾及时带走,把玻璃瓶等玻璃垃圾单独存放,集中清运,一段时间后,锦绣社区的可回收垃圾越来越少,原来社区里的8个可回收垃圾桶也变成了4个,成果显著。
  先别忙着惊奇,这还不算最绝的呢!拱墅区在垃圾分类上可是有双重法宝。垃圾分类还陆续推出“实名制”和“实户制”。
  从2010年11月起,大关街道翠玉社区开始在德胜南村2幢3个单元和7幢1个单元的52户居民中试行垃圾分类投放“实名制”,每一个厨房垃圾专用袋都会贴上标签,写上每户的门牌号码,社区会根据居民的投放情况进行打分。
  2011年,和睦街道的李家桥社区全市首创了“实户制”。“实户制”就是将每个家庭标识成为一个对应的数字编号,社区工作者对垃圾袋每月按不同颜色进行编号,再由保洁员、楼道长按月份送入每家每户并登记编号与户号。有了编号,社区能对居民的垃圾分类进行监督,一方面有助于将居民爱面子的心理转化为坚持垃圾分类的动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社区工作人员分户进行深入指导,使居民能够正确分类。

   西湖区:“编码袋”和广结院校
  西湖区推广的“编码袋”和江干区的“扫一扫”,有异曲同工之处。
  2012年5月,古荡街道推行“垃圾分类智能化管理软件系统”。该系统通过编制垃圾分类管理应用软件程序,建立推行垃圾分类生活小区住户的基本信息数据库。主要搜集内容包括户主姓名、地址、联系方式、垃圾袋编码、日常检查情况等。当然你丝毫不用担心自己的私人信息会被泄露。这些数据都是由工作人员统一管理,绝对安全。工作人员会定期进行垃圾分类推行情况分析,提出整改意见,并通过手机短信进行“温馨提示”,为市民提供正确的垃圾分类方法指导。
  除此,西湖区还广泛结对院校,强化对在校学生的宣传引导。截至目前,已经与杭州师范大学护理学院乐帮义工队结对,定期组织开展宣传活动进小区等活动。各街道社区也纷纷与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学军中学、钱塘外国语学校、保俶塔实验学校等20余所院校结对,招募学生志愿者持续开展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及各类宣传主题活动。现在,有一大拨关于垃圾分类的环保主题活动正扑面而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叫上亲朋好友,在节假日去现场体验一番。

   滨江区:社区书记当好垃圾分类领头人
  周爱娥是滨江区西兴街道金东方社区党支部书记。由于滨江区开展垃圾分类比其他区稍晚一步,刚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周爱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挖掘社区热心居民担任垃圾分类指导员、志愿者。周爱娥经常和他们沟通思想,传授经验,鼓励支持,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随着大家对垃圾分类回收等知识的深入了解,也慢慢坚定了信心,有的居民还介绍和鼓励自己小区的另外一些邻里朋友加入到志愿者队伍。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周爱娥便开始细化垃圾分类指导员、志愿者队伍工作,将他们与楼道垃圾分类做得还不够到位的家庭进行结对互助,进一步开展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劝导,并在社区内开展现场指导,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社区的垃圾分类质量。针对社区居民反映的在楼道口摆放垃圾桶有异味的问题,除了上门做好安抚工作,周爱娥自己动手设计了垃圾房,加班画手稿,还费尽周折找寻到了制作垃圾房的厂家,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去厂家洽谈,在洽谈中不断摸索改进。最终,楼道口的垃圾桶有了自己的“”,有效地阻挡了异味的散发,也让整个小区看上去更加美观整洁,受到了居民们的一致好评。

   经济技术开发区:小手拉大手
  经济技术开发区不仅在经济发展上有一手,在垃圾分类的宣传方面也是相当在行。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开发区有一个别出心裁的“妙招”。他们抓住各个社区“小候鸟”队伍,利用周末开设爱心家教活动。志愿者们在辅导小候鸟文化课知识的同时,也借机向小朋友们进行垃圾分类知识培训,积极发动每个小朋友,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垃圾分类意识。孩子作为每一个家庭关注的重心,自然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家人。通过“小手拉大手”这一工作方法,进一步推动家庭垃圾分类,不得不说“够机智”。
  同时,开发区充分结合自身优势,利用高校志愿者资源,与水利水电、育英、司法警校等高校志愿者合作,进行垃圾分类上门宣传。根据当地居民流动性大的特点,社区和警务室联动,在受理居民办理暂住证的同时进行垃圾分类宣传,让新居民刚入住就有一定的垃圾分类概念。

   风景名胜区:定点定时,上门收集
  西湖是杭州的门面,风景区的环境自然是重中之重,相信市民们也不愿意中外游客对杭州西湖有一个垃圾成堆的糟糕印象。
  针对部分社区本地常住居民少,外来租户多,流动性相对较大的情况,风景区实行以定时上门收集为主、投放为辅的方式。每天早上6:00左右和下午2:00左右各进行一次上门收集。保洁员在收集中进行部分抽检,并记录在《垃圾分类收集情况表》上,定时反馈给社区分类工作人员,由工作人员适时上门宣传教育,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分类指导。
  同时,还有一支专门的督导、指导员队伍正在“秘密”行动着。这支队伍每周会不定期组织2次上门垃圾分类抽检。居民们完全不必担心可能会出现的疏漏。分类指导员会及时反馈问题,并对居民进行宣传,及时解决居民反映的问题。
  另外,政府开展了“民主化、透明化”的监督机制,化解垃圾分类中的难题。监督团队会通过例会、培训、现场观摩、情况交流等多种形式,邀请社区干部、居民参与分析研究问题。百姓能够亲身参与到垃圾分类的工作中来,出谋划策,提供金点子。

   企业、公益组织:纷纷加入
  不仅是政府和民众在为垃圾分类的推广做努力,许多企业和公益组织也都在添砖加瓦。
  万科物业就率先在其负责的小区内推广垃圾分类,并在位于余杭区的良渚文化村里建立了一个垃圾分类推广中心。该中心建成于2011年12月,占地面积3066平方米,建筑面积664平方米,总投资约500万元,是一个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环保教育基地。
  据了解,良渚文化村5个小区日产垃圾量约8.7吨左右。阳光天际、竹径茶语100%的垃圾,郡东、郡南、郡北25%的垃圾都被送往垃圾分类推广中心进行二次分拣,厨余垃圾制作成有机肥料。自2011年11月启动垃圾分类至今,垃圾分类投放的准确率从原来的0%上升到70%左右。通过垃圾分类推广中心的垃圾能减量36%—41%,厨余生产线饱和处理量为每天1000公斤,成果显著,收效甚广。
  另外,民间性的公益组织也义不容辞地支持着这项活动。“绿色浙江”是专业从事环境服务的公益性、集团化社会组织,主要致力于公众环境监督、生态社区建设、环境教育传播等工作。
  从今年7月1日起,“绿色浙江”开始以古荡街道莲花社区的秋水苑作为试点,通过组织志愿者在早晚垃圾投放高峰期的现场指导,帮助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提高垃圾分类准确率。与此同时,“绿色浙江”还帮助秋水苑社区组建起了一支社区环保队,虽然是业余的,但队员们的积极性都很高。环保队作为保证社区垃圾分类的长效机制,可为社区持续做好垃圾分类提供有利保障。(本站编辑 陈洪凯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