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千年上香路

19.02.2015  11:25

    当你漫步在杨公堤,你会看到有一条小道的入口,上面的牌子上记录着这曾经是一条古老的上香古道。这条古道曾经一直通往灵隐寺,而在灵隐寺外,有一条仅容两三人并行的青石步道,叫做天竺路,并不太受人注意。

    天竺路曾经是上香人在灵隐寺烧完香后,迎着汩汩向下的溪流,从灵隐寺门口直直往上走,一直铺到下天竺、中天竺乃至上天竺寺门口,如此走完,才算上完香。

    现在每年春节,去这几个寺庙上香,开上车,或者坐坐公交就能方便到达,失却了路途上的朝圣之感及沿途的风景,若是有空,不如沿着这些古老的小路,走一走,看看风景,听那千年上香之路上还在诉说的历史与故事。

     由杭州扩至周边

    灵隐寺一直有非常灵验的名声,而三天竺寺庙的名气也不输灵隐寺。南宋后期,上天竺菩萨被朝廷奉为“治国安邦”的主宰,如宋理宗赵昀就在《天竺灵感观音大士赞》中称颂“神通至妙,功德无边”,并祈求“时和岁丰兮丰佑我民,兵寝刑措兮康此王国”。这时,三天竺寺已是杭州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黎民百姓共同的首选上香祈福之地。

    正是由于朝廷的提倡和众多佛徒信众对“观音灵验”的信奉,到明清时期,去天竺上香已在杭州蔚然成风,春节时期杭州城官民常常倾城出动,成群结队前去上香。

    明末张岱述及西湖香市时便曾说“进香之人市于三天竺,市于岳王坟,市于湖心亭,市于陆宣公祠,无不市,而独凑集于昭庆寺”,清初康熙《杭州府志》也说当时香市之盛:“自北新关至松木场,舟车衔接,昭庆以至天竺,摆列器物玩好等物,俱成市肆。”清范祖禹在《杭俗遗风》中写道,“自茅家埠起,一路夜灯,至庙不绝。当日去者,自城门至山门十五里中,挨肩擦背,何止万万行人。”举城上香的盛况,让乾隆也非常感叹:“灵感无不应,香市倾城走。

    这一时期的天竺香市习俗,已不仅仅专属于杭州人,更扩展到了整个江南民间。《武林旧事》称:“乡民扶老携幼,焚香顶礼大士,以祝丰年,香车宝马,络绎于道,更有自远方负担而来者,名曰香客。

    这些远道而来的香客们都是怎么来的呢?可以从一些笔记记载中略知一二。清代道光间所撰《吴郡岁华纪丽》中写到杭州进香船时,描写了每年二三月间苏州城乡妇女坐进香船前往杭州的情景:吴郡去杭四百里。天竺灵隐香市,春时最盛。城乡士女,买舟结队,檀香柏烛,置办精虔。富豪之族,则买画舫,两三人为伴,或挈眷偕行,留连弥月。比户小家,则数十人结伴,雇赁楼船,为首醵金之人曰香头。船中杂坐喧嘈,来往只七日,谓之报香,船上多插小黄旗,书“天竺进香”四字,或书“朝山进香”字。

     上香路形成香市

    正是这年复一年的进香之旅,使得香客的虔诚跪拜和祈求,也渐渐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范式。

    每年春季固定而庞大的上香人群,还催生了一个以三天竺为中心、热闹非凡的“香市”,明清两代尤为兴盛,这就是被列入清代钱塘十八景之一的“天竺香市”。

    香市冠以“天竺”之名,却不仅仅限于三天竺,从香客云集的昭庆寺开始,到上天竺的山门外,只要是香客走过的地方,无不摊贩云集。正如明末张岱描述的,“进香之人,市于三天竺,市于岳王坟,市于湖心亭,市于陆宣公祠,无不市,而独凑集于昭庆寺。昭庆寺两廊故无日不市者。

    到了清代,香市更是热闹非凡。康熙《杭州府志》则记载,“自北新关至松木场,舟车衔接,昭庆以至天竺,摆列器物玩好等物,俱成市肆,数十里不绝,一月有余,穷民赖以为生。”乞丐也发现了香市是个乞讨的好地方,路边乞讨的队伍“从茅家埠至普福茶亭以达上天竺”。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记者 刘翔        编辑:易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