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力争成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
专家建言:浙江企业在智能制造领域大有可为
今年是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关键一年,全国包括杭州在内的30多个城市提出了创建试点示范城市的申请目标。“中国制造2025”战略如何持续落地?智能制造对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有何价值?前日,在市经信委联合市信息经济人才协会举办的经信大讲堂上,中国制造业的大咖们围绕“智能制造”这一核心话题,向来自经信委机关和企业的200余位参会者,深入阐释了智能制造的理念和路径。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未来的制造业与传统制造业不同,将实现制造与服务的高度融合。”作为“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的总设计师之一,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特别顾问朱森第在活动现场表示,希望杭州也能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试点示范城市。
建设智慧工厂须因企制宜
在政府出台的各类优惠政策的激励下,许多制造型企业近年来开始“撸起袖子”打造智慧工厂,但其中一部分企业或许没有看到效益的实质性提升。对此朱森第强调,企业不应盲目跟风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必须因企制宜,以提高效率、保障质量、响应速度快以及大批量定制为出发点,并且满足市场需求旺、发展前景好、产品批量大、手工操作多、技术基础强这五个基础条件。
中控集团副总裁施一明则认为,建设智慧工厂需要实现机构、检测、控制、操作、运营、决策这六个层次的智能化,其中前三个层次的目标是构建泛在感知的工业物联网,后三个层次则是搭建协同优化的服务互联网。
“以神华宁煤为例,智能制造模式的建立实现了企业生产过程的可视化,从而实现了企业内部多组织、跨部门的业务协同联动,再通过对生产运行数据的分析与挖掘,对生产运行过程进行持续优化,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准确预测。”据施一明透露,推行智能制造之后,企业装置处理能力提高了1.5%,事故事件降低了14.5%,设备能源利用效率也提升了2%以上。
人工智能深度渗透制造业
“据业内人士预计,人工智能市场可能会在2018年达到1800亿美元的水平。”朱老给出的这个数据,让现场观众都深吸一口气,也让人工智能成为嘉宾们热议的话题。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载体之一,机器人更是众人尤为关注的领域。
“如今‘互联网+’是一个热词,其实我们也应该推动‘机器人+’,因为机器人可以应用于各行各业,工业、国防、医疗甚至家庭日常生活,可谓无所不包。”杭州新松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正刚说,“机器人+”传统制造业意味着更高的效率与品质以及劳动力的解放。比如机器人可以应用于汽车整车制造行业,负责高强度、高危性的点焊工作,还能帮忙解决汽车零部件装配过程中常被肉眼忽略的盲点问题,更是介入了晴雨伞、家居木门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制造流程。
“传统机器人在制造业领域也面临挑战,其目前尚且无法替代人的双手,在感知性与灵活性上都有欠缺,工业4.0阶段需要的不是传统机器人,而是新一代机器人。”据他介绍,有着“国产机器人第一股”之称的新松已经研发出新一代“7自由度协作机器人+”,不仅能够在狭窄环境中灵活地作业,还能实现人机协作,比如与人配合打太极拳。
浙江企业应抓住智能制造机遇
对于浙江制造业来说,如何抓住机遇,通过智能制造实现转型升级,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在活动最后的圆桌对话中,嘉宾们给出了中肯的建议。
杭州市经信委智能制造产业处处长王明兴坦言,虽然浙江制造业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有一定地位,但浙江的制造企业仍呈现出小、散、乱的特点,生产力发展水平与意识参差不齐,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也有待加强。“所以我们不应该好高骛远,可以在一些细分行业先形成示范,再依托杭州的信息经济优势形成自身的发展模式,争取申报成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
作为高端制造企业的代表,李正刚认为,企业应该发挥工匠精神夯实根基,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与中坚核心技术骨干的再培养,同时加强产业协作精神,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联合起来围绕一个目标开展深度合作。
朱森第也对浙江制造业的发展充满信心,他表示浙江企业在智能制造领域大有可为,成规模的企业可以对传统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实现提质增效。对于初创型企业来说,他鼓励有识之士关注智能制造装备,瞄准一个细分领域攻坚克难,在关键技术上打破国外技术的垄断。
(来源:每日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