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前后 杭州一学期教育经费7500元 一市亩地价4万元?

18.07.2017  11:52

城中村改造 拱墅成立文保小组挨家挨户寻到不少宝

筹建百姓民俗生活博物馆集中展示老物件

推开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的库房门,大量古色古香的老物件映入眼帘,高大的实木柜子、简约的梳妆台、泛黄的手工铜盆,还有近百年历史的猪皮箱,甚至是家用的饭枓、夜壶……这些品类繁多的老物件,都是从拱墅区城中村改造现场淘来的宝贝,历史最悠久的可以追溯至汉代。

泥制筷筒 潘杰 摄

今年,拱墅有24个村进行整村拆迁或拆整结合,拆迁农户5000多户。

征迁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新问题出现了:乡愁还记得住吗,记忆还留得住吗?

由区文广新局副调研员何国华、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副馆长谢爱弟领衔,4个人的文保小组抽调成立,打算留住运河人家的往事。

机敏的“文物贩子”早已在待拆迁社区收集各类物件,没了时间优势,文保小组决定多头行动:以社区为依托精准入户、请本地能人引路、借助互联网宣传发动,最后挨家挨户拜访。

一般有年长女性的家庭一定要去拜访,女的比男的爱藏东西,说不定有惊喜。”何国华讲起经验。

4人小队买了草帽、挂上工作证,早上7点就出门,走遍了半山、康桥、祥符、上塘的十几个社区。唯一与文物贩子的交锋是,花900元抢救回一件镜子能360度转动的梳妆台。目前,已登记了348件老物件和166首童谣,其中281件暂时“寄存”在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此外,还找到了不可移动的3处建筑和一棵古樟树。有居民上网看到收集信息后,还主动致电希望捐出第一代西湖牌彩电。

区文广新局局长陈宁说,正在选址筹建百姓民俗生活博物馆,把这些老物件集中展陈,初步考虑就选在城中村改造后的地块,届时还要请捐赠人讲述每一件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顶着瓷碗的“油壶

这是一个盖子上方自带瓷碗的油壶,用油时可以倒适量于碗中,方便取用。谢爱弟 摄

1941年的土地所有权证 谢爱弟 摄

大户人家的“马桶架

收集于祥符街道,捐赠人已90多岁高龄,曾嫁入大户人家,是丈夫三房太太中的第二房。这个约80厘米宽、60厘米高的马桶架,常放置在床边:右侧掀开后的空间用于放置马桶,既便于隐藏,也能一定程度隔绝气味;左边的抽屉主要用于放纸等。潘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