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水共治”成效好 杭城百姓期盼高——对我市“五水共治”实施情况的民意调查报告
为全面了解人民群众对我市“五水共治”实施情况的认知与评价,日前,市民情民意调查办公室对有关工作开展了专项调查。调查显示:人民群众对我市“五水共治”的总体评价较好,同时,也对不断优化和改进治水工作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调查样本的构成
本次调查涉及13个区、县(市)共计2600余名城乡居民,其中,男性占46.9%,女性占53.1%;年龄18岁以下的占0.8%,18-39岁的占30.5%,40-59岁的占47.7%,60岁以上的占21.0%;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29.1%,高中、中专学历的占28.6%,大专学历的占21.4%,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20.9%;职业为公务员的占2.8%,事业单位人员的占8.9%,企业职员的占36.2%,私营企业主、个体老板的占8.0%,在校学生的占1.5%,退休人员的占26.0%,其他人员的占16.6%。
二、市民对我市“五水共治”的总体评价
(一)对“五水共治”的知晓度较高。
调查中,当被问到“您是否知道我市实施的‘五水共治’行动”时,有79.8%的受访市民表示“知道”,有19.4%的受访市民表示“听说过,但不太了解具体内容”,另有0.8%的受访市民表示“不知道”。
(二)对“五水共治”工作成效的评价较好。
调查显示,当被问及“您对‘五水共治’工作所取得成效的评价”时,评价(“非常显著”与“比较显著”相加)最高的是“保供水”,达81.7%;第二位的是“防洪水”,达78.9%;排名第三的是“治污水”,达77.3%(详见下表)。
市民对“五水共治”工作成效的评价 单位:%
| 非常显著与 比较显著相加 | 非常显著 | 比较显著 | 成效一般 | 成效不大 | 没有成效 |
治污水 | 77.3 | 25.4 | 51.9 | 18.6 | 3.5 | 0.6 |
防洪水 | 78.9 | 27.7 | 51.2 | 18.1 | 2.3 | 0.7 |
排涝水 | 71.6 | 21.7 | 49.9 | 23.3 | 4.3 | 0.8 |
保供水 | 81.7 | 32.2 | 49.5 | 16.1 | 1.7 | 0.5 |
抓节水 | 67.0 | 21.2 | 45.8 | 27.5 | 4.1 | 1.4 |
(三)对打赢“五水共治”攻坚战的信心较强。
调查显示,当问到“您对我市打赢‘五水共治’攻坚战的信心”时,信心(“很有信心”与“较有信心”相加)最强的是“防洪水”,达89.1%;其次是“保供水”,达88.7%;“治污水”以84.9%的占比位列第三(详见下表)。
市民对打赢“五水共治”攻坚战的信心 单位:%
| 很有信心与 较有信心相加 | 很有信心 | 较有信心 | 信心一般 | 不太有信心 | 没有信心 |
治污水 | 84.9 | 44.4 | 40.5 | 13.1 | 1.5 | 0.5 |
防洪水 | 89.1 | 45.9 | 43.2 | 9.9 | 0.7 | 0.3 |
排涝水 | 83.9 | 40.4 | 43.5 | 14.2 | 1.5 | 0.4 |
保供水 | 88.7 | 48.8 | 39.9 | 10.3 | 0.7 | 0.3 |
抓节水 | 84.0 | 42.7 | 41.3 | 13.9 | 1.8 | 0.3 |
(四)对“五水共治”意义的认同度较高。
调查中,当向受访市民问及对“五水共治”意义的认同度时,在11个选项中,“是重大民生工程”以91.8%的认同度位居第一;其次是“有利于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占89.0%;第三是“有利于提高居民节水意识,提升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占86.8%。共有7个项目的认同度达80.0%以上(详见下表)。
市民对“五水共治”意义的评价 单位:%
| 认同度 |
是重大民生工程 | 91.8 |
有利于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 89.0 |
有利于提高居民节水意识,提升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 | 86.8 |
“五水共治”是建设“美丽杭州”的必要基础 | 86.7 |
有利于水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 85.5 |
污水、涝水、洪水、饮水、节水等问题已日益成为制约杭州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 81.8 |
有利于全面提高城乡供水品质,提升农村安全饮水状况 | 80.5 |
污染问题,表现在水里,问题在岸上,根子在产业 | 79.0 |
有利于本地产业转型升级,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之路,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发展 | 78.5 |
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 71.7 |
“寻找可游泳的河”可以促进我市的治污水工作 | 71.4 |
(五)参与“五水共治”活动较为积极。
调查显示,受访市民参与我市“五水共治”活动较为积极,在9个选项中,“积极开展节水活动”、“参与各类‘五水共治’宣传活动”和“减少污染排放”分别以66.0%、55.7%和34.5%的占比位居前三(详见下表)。
市民主要参与的“五水共治”活动 单位:%
| 比例 |
| 比例 |
积极开展节水活动 | 66.0 | 当护河志愿者 | 14.9 |
参与各类“五水共治”宣传活动 | 55.7 | 捐款 | 11.1 |
减少污染排放 | 34.5 | 当民间河长 | 6.2 |
参与河道清淤、洁水等活动 | 30.8 | 其他 | 0.4 |
当民情观察员 | 17.6 |
|
|
(六)“治污水”是市民关注的首要问题。
调查显示,当问到“您认为‘五水共治’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时,“治污水”以79.2%的占比位居第一。此外,“抓节水”和“排涝水”也有相对较高的关注度。
三、市民对治水具体工作的评价
(一)对“治污水”的评价。
1 、对水质污染原因的看法不尽相同
调查中,当被问及“您认为造成本地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时,在10个选项中,“生活污水没有进入污水管网直排河道”是受访市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占49.9%;“企业偷排不达标污水”以46.3%的占比位列第二;排名第三的是“生活垃圾乱倒入河道”,占40.2%(详见下表)。
市民对水质污染原因的看法 单位:%
| 比例 |
| 比例 |
生活污水没有进入污水管直排河道 | 49.9 | 河道淤积,河面垃圾清理不及时 | 29.5 |
企业偷排不达标污水 | 46.3 | 工业垃圾乱堆造成污染水进入河道 | 19.3 |
生活垃圾乱倒入河道 | 40.2 | 河流不不畅,自净能力小 | 17.4 |
制度不健全,监管处罚力度不够 | 30.0 | 农业畜禽养殖污水排入河道 | 14.9 |
治污设施处理能力不够,造成废水 排放量仍太大 | 29.8 | 其他 | 0.3 |
2 、 完善处理设施是治理生活污染水质的有效载体
调查显示,当问到受访市民“治理生活对水质污染的有效措施是什么”时,在7个选项中,“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增加污水管网的覆盖面,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对生活垃圾进行统一收集运输和集中处理”分别以73.9%、56.5%的占比位居前列(详见下表)。
市民对治理生活污染水质的观点 单位:%
| 比例 |
| 比例 |
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增加污水管网的覆盖面,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 73.9 | 及时清扫各种垃圾 | 31.0 |
对生活垃圾进行统一收集运输和 集中处理 | 56.5 | 把城市家庭阳台上洗衣机的污水和厨房污水接入污水管道 | 28.1 |
定期进行河道清淤、配水 | 50.5 | 其他 | 0.6 |
在农村建分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 38.8 |
|
|
3 、加强监督管理是治理企业生产污染水质的有效手段
调查显示,受访市民对治理企业生产污染水质的观点较为集中,普遍认为应进一步加强对有关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在10个选项中,“关停污染严重的生产企业”、“加大对企业排污行为的监管,严肃处理违法排污行为”和“搬迁城市有污染的生产企业”分别以64.4%、61.6%和46.5%的占比位列前三位(详见下表)。
市民对治理企业生产污染水质的观点 单位:%
| 比例 |
| 比例 |
关停污染严重的生产企业 | 64.4 | 全民参与,有偿举报,鼓励市民 全方位、全时段关注监督 | 17.6 |
加大对企业排污行为的监管,严肃 处理违法排污行为 | 61.6 | 加强对餐饮企业的污水管理 | 14.1 |
搬迁城市有污染的生产企业 | 46.5 | 提高企业污水排放标准 | 5.9 |
强制严重排污企业建设污水处理 设施,实现全面达标排放 | 43.9 | 定期公布高危污染企业排污监测结果 | 5.8 |
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 许可证制度,减少排污量 | 23.9 | 其他 | 0.1 |
4 、规范畜禽养殖是治理农业生产污染水质的有效举措
调查中,当被问及“您认为治理农业生产污染水质应采取哪些措施”时,在7个选项中,“规范畜禽养殖场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养殖场污染物纳管或达标排放”以61.9%的占比位居第一;其次是“加大违法排污养殖场的处罚力度”,占54.4%;“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以46.1%的占比位居第三(详见下表)。
市民对治理农业生产污染水质的观点 单位:%
| 比例 |
| 比例 |
规范畜禽养殖场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养殖场污染物纳管或达标排放 | 61.9 | 全面禁止家庭和小规模的畜禽养殖 | 34.3 |
加大违法排污养殖场的处罚力度 | 54.4 | 对部分河流的集雨区全面禁止畜禽养殖 | 32.6 |
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 | 46.1 | 其他 | 0.3 |
大胆探索并加快实施绿色、生态、 环保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 44.8 |
|
|
1 、与生活相关的设施积水是市民最为关注的问题
调查中,当问到“您认为本地内涝的主要突出问题是什么”时,“道路积水”是市民关注度最高的问题,达86.3%;“居民住宅区积水”以53.3%的占比位居第二;“河道满溢”和“铁路、道路涵洞积水”分别占38.2%和31.6%。
2 、修缮防洪设施是“ 防洪水” 的有效措施
调查显示,当被问及“您认为本地‘防洪水’应采取什么措施”时,“拓宽、疏浚河道,加固江湖堤防,提高防洪标准”以79.3%的占比位居第一;其次是“新建的扩建排涝泵站,提高排洪水能力”,占43.7%;第三是“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占30.0%;“兴建水库,提高蓄洪水能力”占23.0%,居第四。
3 、“ 清淤促排” 是“ 排涝水” 的重要举措
调查中,当问到“您认为‘排涝水’应采取哪些措施”时,在13个选项中,“河道整治、清障、清淤”以65.0%的占比居首位;第二位是“提高排水设施设计标准”,占57.2%;排名第三的是“优化排水设施的设计”,占51.9%(详见下表)。
市民对加强“排涝水”的观点 单位:%
| 比例 |
| 比例 |
河道整治、清障、清淤 | 65.0 | 建设排涝泵站 | 23.3 |
提高排水设施设计标准 | 57.2 | 确保现有水利工程设施完好, 能随时发挥正常效能 | 22.4 |
优化排水设施的设计 | 51.9 | 断头河打通工程 | 21.0 |
建设口径超大的排水主干网 | 38.7 | 小流域山洪治理 | 13.1 |
建设大容量的城市蓄水设施 | 29.9 | 加高路面 | 10.8 |
对局部积水区域进行专项改造 | 25.5 | 其他 | 0.2 |
建设涵洞排水设施 | 24.1 |
|
|
(三)对“保供水”的评价。
1 、对我市饮用水源的保护和建设评价较好
调查中,当问到“您认为我市饮用水源的保护和建设做得好吗”时,认为“很好”和“比较好”的占70.7%;有26.3%的受访市民认为“一般”;认为“不太好”和“很不好”的,分别占2.4%和0.6%。
2 、对当前饮用水的水质和用水较为满意
调查显示,当问及“您对当前饮用水的水质和用水感到满意吗”时,认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60.6%;有31.9%的受访市民表示“基本满意”;表示“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分别占6.8%和0.7%。
3 、“ 净水寻源” 是“ 保供水” 的重要手段
调查中,当问到“您认为‘保供水’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时,在8个选项中,居首位的是“改造水厂水净化处理工艺以提升水质”,占66.5%;其次是“引进水质好的水源”,占54.7%;排名第三的是“建设饮用水第二水源地,防止突发性水源污染事件”,占43.1%(详见下表)。
市民对加强“保供水”的观点 单位:%
| 比例 |
| 比例 |
改造水厂水净化处理工艺以提升水质 | 66.5 | 水库扩容,提高水库供水能力 | 23.3 |
引进水质好的水源 | 54.7 | 新建和扩建水厂,增加供水能力 | 21.8 |
建设饮用水第二水源地,防止突发性 水源污染事件 | 43.1 | 18.8 | |
建立专用的饮用水管网系统,实现 饮水与用水分开 | 41.6 | 其他 | 0.2 |
(四)对“抓节水”的评价。
1 、对节约用水的赞同度较高
调查显示,在问及“您对节约用水的看法和做法是什么”时,有84.1%的受访市民表示“支持,自己也坚持做”;有12.6%的受访市民表示“支持,但自己平时不怎么注意”;选择“很多人不节约,仅依靠我节约微不足道”的,占3.0%;另有0.3%的受访市民选择“无所谓”。
2 、市民节水的方式多种多样
调查中,当问到“您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节水习惯”时,在9个选项中,“在公共场所不用水时立即关闭龙头”以73.9%的占比位居第一;其次是“及时关紧正在滴水的水龙头,如漏水立即修理”,占63.1%;排名第三的是“在洗蔬果、洗衣服、刮胡子时,不让水龙头开着”,占61.1%(详见下表)。
市民日常生活主要的节水方式 单位:%
| 比例 |
| 比例 |
在公共场所不用水时立即关闭龙头 | 73.9 | 停水后,当外出时会拧紧水龙头 | 43.8 |
及时关紧正在滴水的水龙头,如漏水 立即修理 | 63.1 | 看到或听到有好用的节水器具和 方法,会想办法在家里推广使用 | 14.2 |
在洗蔬果、洗衣服、刮胡子时,不让 水龙头开着 | 61.1 | 下雨时,会用各种器具收集雨水 用于浇花或家庭卫生 | 12.7 |
家里使用节水马桶,节约冲水量 | 54.5 | 其他 | 0.2 |
用过的水存储起来,尽量重复使用 | 49.2 |
|
|
3 、“ 多措并举” 是市民对政府推进节水工作的期盼
调查显示,在问及“为继续推进节水,政府还应做好哪方面工作”时,在8个选项中,排第一的是“加大监管力度,突出加强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节水监管”,占53.8%;第二是“完善公共设施,提高绿化用水和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扩大再生水的使用范围”,占47.2%;第三是“建立健全水价长效机制,通过价格杠杆激励社会节约用水”,占41.8%(详见下表)。
市民对政府继续推进节水工作的期盼 单位:%
| 比例 |
| 比例 |
加大监管力度,突出加强对政府 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节水监管 | 53.8 | 创新宣传教育方式,大力倡导市民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让节水由意识变成习惯,由习惯成为文化自觉 | 33.4 |
完善公共设施,提高绿化用水和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扩大再生水的使用范围 | 47.2 | 制定行业用水限额,严格控制 大用水量企业的过快增长 | 30.2 |
建立健全水价长效机制,通过价格 杠杆激励社会节约用水 | 41.8 | 推广节水措施,普及居民家庭节水器具,积极推进节水行动 | 25.6 |
编制全市节约用水规划,制定年度 节约用水计划 | 40.6 | 其他 | 0.1 |
四、市民的意见和建议
“五水共治”的开展,对建设“三美”杭州,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调查中,受访市民对我市“五水共治”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归纳梳理如下:
(一)讲方式方法,建长效机制。
一是 实行“一河一策”的治理方式。在深入摸排、清查河道污染源的基础上,根据有关河道的实际情况,制定产业转型、管网建设、岸线管控等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治理办法。在充分借鉴拱墅区现有“城区零直排区1.0版”先进经验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快有关河道管网建设和处理设施建设,为从本质上根除黑臭河的反弹奠定基础。 二是 建立治水长效工作机制。调查中,不少受访市民表示“治水难在治本,更难在治长”,建议有关部门要用发展的眼光、长远的思路,科学规划城市水利管网的建设;积极探索完善差别水价、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等水权机制,并将之政策化、制度化,落实到实际治水工作中;严格按照市委“四个不放过”的要求,构筑全方位、多时段的治水监管机制,实现长效治水、常态治水。 三是 狠抓节水工作“龙头”。调查显示,有不少受访市民表示“我市辖区内、毗邻地区虽有众多水源(水体)流经,但可供生活饮用、使用的相对较少,(饮)用水压力依然存在”,“希望政府能通过加强节水宣传、推广节水用具等方式,进一步推进我市节水工作”。因此,建议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我市目前用水、尤其是生活用水状况的调研,在此基础上,制定具有实际操作性、工作常态性,且为广大群众接受的节水方式和举措,狠抓节水工作的“龙头”。
(二)强宣传引导,优考核体系。
一是 加强对“五水共治”的宣传。调查中,有部分受访市民表示“知道有‘五水共治’,但对其主要做什么,做了有什么好处不甚了解”。因此,建议市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五水共治”的宣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引导作用,用好《今日关注》、《民情观察员》等栏目,引导市民和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为治水工作提供良好的舆论保障。 二是 改进“五水共治”参与模式。调查显示,仍有10.6%的受访市民从未参与过任何“五水共治”活动,当问及原因时,“不知怎样参与”是反映最多的。建议要在继续宣传好、发动好社会公众参与现有“五水共治”相关活动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五水共治”的参与模式,充分发挥新常态下大数据、“互联网+”的优势,以微博、微信等为载体,开展“五水共治”建言献策、知识竞赛、主题宣教等活动,利用街道、社区的平台做好“五水共治”的宣传工作,切实提高我市“五水共治”的知晓度与公众参与度。 三是 优化治水考核体系。要在继续围绕浙江省“五水共治”考核标准的基础上,通过深入调研,进一步优化健全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治水考核体系,确保通过考核的刚性约束力来提高治水工作的执行力;要完善“河长制”的治水工作体系,切实加大对“河长”责任人、“河长”牵头单位的考核管理力度。积极推进“民间河长”工作机制,进一步拓展“民间河长”的覆盖范围,广泛深入地发动人民群众参与河道管理。
(三)严追责问责,提法治水平。
一是 严格对治水工作的追责问责。调查中,有不少受访市民指出“治水工作的成与败、好与坏,关键是要落实责任,特别是要落实领导、工作人员的责任”。因此,建议市有关部门要在继续做好治水督查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五水共治”追责问责机制,对领导干部、工作人员在“五水共治”中存在作风不实、工作不力且造成不良后果的,一律进行严格的追责与问责,通过党纪、政纪的“严肃性”与“约束性”切实增强有关领导、工作人员的责任心。 二是 完善治水的法律体系。“五水共治”既是惠民工程,又是一项政治任务,必须常抓不懈。为切实满足治水工作常态化、持续化的需要,建议由市政府法制办牵头,联合与治水有关的部门、单位,在对我市“五水共治”开展情况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其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拟制与我市“五水共治”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确保治水工作在法律的框架下依法、有序推进。 三是 提高治水行政执法的力度。调查中,有许多受访市民表示“严格的行政执法,是确保治水目标得以达成的前提;泛泛的宣传一万次,不如实在的执法一次”。因此,建议市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在“五水共治”中的执法力度,坚决打击各种偷排、污染水体的违法行为。并积极探索构建由环保、林水、城管等多部门联合执法的工作机制,凝聚成力、形成合力,为进一步增强治水行政执法的效果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