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家园 村嫂扬帆 ------嵊州市打造“村嫂”志愿服务队伍的实践与思考
嵊州市“村嫂”志愿服务队于2014年3月在该市下王镇成功试点后,9月在全市463个行政村全面推开。目前,嵊州市以农村妇女之家为依托,“村嫂”志愿服务队450支、志愿者5000余人,其中以文艺队伍为骨干的“村嫂”志愿队100支,志愿者2000多人,在助推五水共治、共建美丽乡村、关注公共服务、倡导乡风文明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古有孟母三易居所择邻而处,今朝嵊州“村嫂”守望乡土护航美丽家园,嵊州别具特色的“村嫂”品牌,吸引了浙江日报(6月8日)作了专版报道,光明网、凤凰网、浙江在线等媒体也纷纷予以重点关注。
一、背景与课题
嵊州目前农村留守妇女约32000余人,分布于全市463个行政村,日常基本以从事田间生产和来料家庭加工为主要经济来源。在当前农村青壮男子大多外出务工的大环境下,她们既是基层乡镇实施发展战略、推广公共服务的对象人群,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美丽乡村的主力主角。她们对新鲜事物有较强的接受与学习能力,乐于参加社会活动;但囿于农村生活局限,她们也面临“农业生产和家务劳动任务重、赡养老人与抚育后代压力大、充实自我和追求认同渠道少”的困境。
为让嵊州这片土地真正看得见山清,望得见水秀,记得住乡愁,2014年,嵊州市结合全省上下统一开展的“五水共治、乡风文明建设”等主题,集聚农村三类留守人员中留守妇女的力量,探索农村志愿服务新的载体,确定了以“村嫂志愿服务”为切口连续发力,率先在山区乡镇试点,展开在新时期农村开展志愿服务“留守互助”模式的尝试。
二、活动与成效
1、启动确保“开门红”
以最早试点的下王镇为例,由妇联牵头,宣传、共青团、综治、民政、文化、计生等各部门协作配合,成立市乡(镇)两级“村嫂”志愿服务协调办公室;以各村妇代会主任为负责人,重点发动女干部、女党员、女代表、女能人、女村民组长作为骨干,搭建村嫂志愿服务队;按照人均100元的标准安排专门经费,为服务队配齐统一标准的“村嫂三件套”(即一套“村嫂”红帽子和红马夹、一双风雨塑胶鞋子、一把垃圾捡拾钳子)。
2014年3月,该镇首支统一标识的村嫂志愿服务队在治水现场第一次亮相时,当场就吸引了不少当地百姓的关注,当他们亲眼看到河道面貌明显改观、村庄环境更加整洁后,再加上本地和上级媒体的重点宣传和大力推广,村嫂志愿服务队“牵头是政府,带头是能人,帮忙为大家,做事是公益”的队伍形象在群众中迅速抢眼入心,为下一步活动的良好展开起到了“开门红”的积极作用,并于9月份在全市迅速推开,目前我们依托“妇女之家”,着力打造“一家一队”,即:凡是建立妇女之家的村、社区,必须建立一支“村嫂”志愿服务队,要求每支队伍都建立明确的职责、各类活动台账,有序推动“村嫂”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目前,依托“妇女之家”建立的“村嫂”志愿者服务队覆盖全市450个村,他们在“五水共治”、文化宣传、妇女维权、帮扶困弱老人儿童、社会治安、环境整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拓展推出“形象牌”
在村嫂志愿服务队在以清洁家园、五水共治为主题的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后,结合扩面工作,市乡(镇)两级“村嫂”志愿服务协调办公室及时调整“村嫂”志愿服务初始定位,扩充职能,适时增加活动内容,2014年12月月底前,全市建成30支以文艺队伍为骨干 “村嫂”志愿服务队,2015年底前,实现有文化礼堂的村“村嫂”志愿队伍全覆盖,全市建成100支以文艺“村嫂”志愿队,逐步建立“有服务队伍、有服务项目、有管理制度、有活动档案、有激励机制”的“村嫂”志愿服务体系,推动“村嫂”志愿服务活动制度化、常态化,打造特色鲜明的嵊州“村嫂”志愿服务品牌。
这支队伍,无论是台上还是台下,无论是节目表演还是志愿服务,都把每一个角色演绎得熠熠生辉。如果说舞台上的绚烂辉煌得益于刻苦的排练和璀璨的霓虹,那么舞台下穿梭于大街小巷忙于服务的可爱身影则根植于内心那份热爱家乡、热衷公益的美丽情怀。
如三界镇南街村“村嫂”志愿服务队32名“村嫂”,有25人是村文艺队伍成员,村级“村嫂”志愿办公室对志愿队伍实行“网格化”管理,把全村20多个空巢老人、残疾人分成8个责任网格,每个网格都有2至4人的“村嫂”志愿服务人员,利用“村嫂”志愿者与邻里间距离近、感情亲、易沟通的特点,与困难邻居结为“邻里互助”对子,串家门、解纠纷、帮困难、传政策,全面开展邻里守望互助志愿服务。一支支文艺“村嫂”志愿队活跃在乡村、小巷,美丽、亲和、贴心的形象赢得一片赞誉。
3、运行排好“节目单”
目前,全市范围内已排出“村嫂”志愿服务“七个一”行动(即方针政策讲一讲、村居发展议一议、困难邻居帮一帮、不良行为管一管、周围环境美一美、邻里纠纷劝一劝、个人才艺亮一亮)的服务菜单,由各行政村结合各自乡镇工作重点和本村民情特点,自由认领根据实际科学搭配进行,因地制宜排出1—12月份的活动项目表。这些活动基本涵盖了农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活动门槛低,参与渠道多,效果意义大,得到了参与“村嫂”和受惠群众的一致认可,更因契合大局得到了所在乡镇的积极评价。
4、长效培育“动力源”
在充分遵循自愿原则的前提下,为实现志愿服务活动的常态化和长效化,嵊州制定出台了《“村嫂”志愿服务队管理办法》,对“村嫂”的权利义务、进入退出机制一一明确。一是晋级激励。采用积分制办法,实施星级评定晋级制度,志愿者每参加1次集中活动得1分,年度累计得8分以上为五星级,7分为四星级,以此类推 ;每年对优秀志愿者进行表彰,表彰名单在各村文化礼堂中公示。二是休眠淘汰。一个年度参加集中活动不足3次的,列为休眠志愿者;一个年度未参加集中活动或连续两个年度累计参加活动不足4次的,视为自动淘汰。三是自愿进退。充分遵循自愿原则,所有群众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申请加入或者退出“村嫂”志愿服务队。市里还专门把“村嫂”志愿者纳入全市志愿者统一管理范畴,与青年志愿者、文化志愿者、慈善志愿者等其他团队实现资源共享,安排提供菜单式服务,同时通过集中辅导、座谈交流、案例分析、“微培训”等方式,对“村嫂”志愿者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为村嫂志愿队伍向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提供保障支持。
三、体会与思考
聚起来一团火,散开来满天星。嵊州市“村嫂”志愿服务队之所以能够在“纯义务参加、定周期活动”的条件下,成员从试点初期的4支队伍200名志愿者,快速增加到450支队伍近五千名志愿者,并积级拓展深化,延伸活动内涵,打造文艺“村嫂”志愿队,形成嵊州特色“村嫂”品牌,除了得益于嵊州越乡的人文土壤历史底蕴,得益于基层群众的热心公益大力参与之外,作为参与者和组织者,我们觉得有以下三点体会。
1、服务大局。开展志愿活动要体现“先进性”。无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两美浙江”建设,还是倡导乡风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志愿活动的切口与抓手选择,都必须与时代社会的发展同步,只有这样的选择,才能在方向与目标认同上和广大基层百姓实现共振,才能为志愿活动的开展提供永不枯竭的动力与源泉。正是由于“村嫂”志愿服务队集中在五水共治、平安建设、邻里和睦等与普通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开展活动,才为服务队的发展壮大,从基础与前提上,得以夯实与确认。
2、扎根乡土。开展志愿活动要坚持“本土味”。客观而言,恰恰是从带动群众自觉做好卫生工作这样的身边小事开始,“村嫂”志愿队伍坚持做到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办好,逐步得到了群众的理解支持,继而发动他们广泛参与,有效吸引了群众对公共事务的普遍关注。在“村嫂”志愿队伍的带动下,发挥了“以少数带动多数、以妇女带动家庭、以家庭带动村落”的联动效应,有效促进了当地文明风尚的广泛倡导。
3、保障有力。开展志愿活动要追求“体系化”。志愿活动的策划、发端、兴起到推广,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能单纯的靠嗓子凭面子,相应人财物力的准备调度都应早作打算。嵊州在“村嫂”志愿队伍试点伊始,就提前着手建立组织、安排经费;并制定出台了专门的《管理办法》,尤其明确了参与人员的进入退出和晋升机制,以晋级制度奠定了“村嫂”志愿队 “动力压力同在”的发展格局,以七项活动的菜单式编排丰富了志愿队“自愿参与自由发挥”的活动内容,并辅之以相应的激励和淘汰办法,从而在制度与体系上保证了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长效化、品牌化的发展之路。
正如下王镇上店村“村嫂”志愿队队长俞伟平说:我们村嫂本来都是普通的农村妇女,但自从加入了志愿者队伍,我们的自信心增强了,生活乐趣增加了,在村里的影响力号召力提高了,人生也有了新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妇女,因为加入了“村嫂”志愿者队伍而变得美丽,我们的家园,也因为有“村嫂”志愿者而变得更加美丽了,我们身上的红马夹,胜过出嫁时穿的“红嫁衣”。
下一步,嵊州“村嫂”志愿服务队将在“实现自我价值追求社会认同”上寻求进一步的突破,通过农村社会公益服务事业领域分阶段、分层次的务实活动,让村嫂在活动中实现自身价值梯度积累,进而引导她们通过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社会良序公德,不断拓展自身价值;以社会认同和自我肯定为目标,在不断自我超越中升华自身价值。 (嵊州市妇联)
栏目:经验思考 编辑:王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