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江苏小伙进村为老人免费修脚,4年来持之以恒
王珊苏在为老人修脚
4年前的一天,“80后”江苏小伙王珊苏拎着修脚工具箱进村了,他只是想做点好事,为老人们免费修脚。第一次,老人们不相信;第二次,老人们将信将疑;第三次,老人们排队等他来修脚……4年来,王珊苏走遍了诸暨店口镇的所有村,为上千个老人免费修脚。
“正是因为有了像王珊苏这样的人加盟,店口才有了今天。”7月5日,店口镇镇长斯朝阳说,这些“新店口人”是店口繁荣幸福不可或缺的力量。
昨天,王珊苏正在为下一次义工服务活动做准备,他要用自己的手艺为乡村的老人送去快乐。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有一技之长,我可以为这里的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王珊苏说,这也是他一直乐意为老人们免费修脚的原因。
一件小事触动心弦
10年前,20岁的王珊苏怀揣修脚技艺从老家江苏跑到诸暨店口。“听人介绍,这个小镇富裕,老百姓有钱,足疗生意好。”王珊苏回忆说。
很快,王珊苏成为当地一家足疗店的修脚师,埋头修脚挣钱。忙的时候,一天修上二三十双脚,从中午一直修到后半夜,一个月挣上四五千元,他累并快乐着。
一晃五六年过去了。2012年冬天遇上的一件小事,改变了王珊苏的想法。那天下午,一位中年妇女搀扶着一位老太太找到他。“这是我婆婆,80多岁了,您能不能帮她修一下脚趾甲?”中年妇女一边说一边帮老人脱下袜子,10个脚趾长出“羊角”一样的指甲。
“这多长时间没修了呀?!”王珊苏心头一震。他握着老人的脚小心翼翼动起刀来。“因为脚趾甲实在太长,都嵌进了肉里,每动一刀,老人的脚都要往后缩一缩。”王珊苏清楚地记得,那一次,他修了将近1个小时,而平时修一双脚最多只要10来分钟。
修完后,老人摸着双脚,脸上露出笑容。陪同来的儿媳想要支付双倍报酬,但王珊苏婉言谢绝了,只是善意地提醒了一句:有空的时候,多带老人来修就行。“王师傅,你有所不知,我们夫妻俩常年在外做生意,一年才回来一两趟。”说话间,中年妇女面露愧色。
一句不经意的话让王珊苏记在了心里。“那天我就想,上午除了睡觉,也没别的事,要不就到村里给老人免费修脚去。”王珊苏说,巧的是,刚好有个小伙子想跟他学技艺。老人的指甲难修,让小伙子在一旁看,是个学习的好机会。
师徒俩商定后,就出发了。
一开始被误认为是骗子
第一站是店口镇小山坞村,结果,被人误会了。
“这两人一口普通话,发型也蛮怪。”小山坞村的陈大妈回忆起王珊苏师徒俩,忍不住笑着说,“难不成是借修脚之名招摇撞骗呢。”一位大爷还好言规劝:“小伙子,好好学点技术,这里厂子多,找份工作不难。”
或许是这一身打扮出了问题,王珊苏的好意并不为老人们接受。但他不气馁。第二天,他仔细打理了一番,再次赶往了小山坞村老年活动室。“来,大爷,我帮您修修脚吧,不收钱!”王珊苏打开工具箱,拿出白毛巾和修脚刀。
“看你这刀,确是修脚刀。”一位老人上下打量了王珊苏一番说,“我在足疗店修过脚,我倒要看看是真是假。”他坐下来脱下袜子。10多分钟后,王珊苏利索地为他修好了脚。“功夫不错!”老人一边称赞一边掏钱,王珊苏摆摆手说不要钱。这一举动引来了其他老人,他们纷纷脱下袜子……临走前,王珊苏留了名片,还说“如果大家有需要,给我打电话,我会再来”。1个月过去了,没人来电话。王珊苏有种说不出的失落。
“我的初衷,就是想做点好事而已。”王珊苏对记者说,在他刚学会修脚的时候,帮爷爷修了脚,那一刻,爷爷脸上洋溢的幸福表情,让他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满足感。如今,每次为老人修脚,他都会感到特别亲切。
“头把刀”受老人欢迎
虽然没有接到电话,但王珊苏帮老人修脚的念头一直没放下。一次偶然的机会,王珊苏遇上了陈纪梁。陈纪梁是店口镇企管群的党支部书记。“免费服务吃了闭门羹,这好办,来参加我们义工活动吧。”陈纪梁建议他参加企管群下的义工队。作为一支乡镇义工队,几乎每个月都进村开展服务活动。
找到了“组织”,王珊苏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义工队服务到哪儿,王珊苏修脚就到哪儿。4年来,他们跑遍店口23个村(社区),还到阮市、山下湖镇等周边乡镇服务。“免费修脚,已经成了义工队的品牌服务活动。”陈纪梁告诉记者,对许多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专业技师帮他们修脚、剪指甲太需要了。到后来,只要义工队一到,老人们就搬条小板凳在村活动室围圈,挨个坐好,请王珊苏“开刀”。
圈圈越围越大,有时候,一上午来了三四十个人,临近午饭时间,义工队要撤了,老人还排在那里。王珊苏也没急着吃饭,耐心地帮他们一一修好。
去年初,大山坞村一位90多岁的孤寡老人也来了,从鞋子里伸出脚,所有人都惊呆了,因为得了灰指甲,脚趾甲全部变形,不但长,而且有两三厘米厚,连袜子也磨破了。王珊苏花了1个多小时帮他修好脚后,老人摸着脚,如释重负地说,“这下即使闭上眼睛也舒服了。”
“他呀,比伢子女都好!”不少老人感叹。技艺好,人品好,店口“头把刀”的好名声不胫而走。去年,王珊苏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如今有难众人伸援手
今年3月,陈纪梁突然接到了王珊苏的电话,他说这次义工活动他要请个假。“父亲出了车祸,昏迷不醒。”王珊苏匆匆从店口赶回了老家江苏扬州。
“经济上有什么需要,跟我说。”第二天,王珊苏接到了店口一位企业主的电话。得知王珊苏刚买了新房,父亲治疗缺现钱时,这位企业主二话没说,给王的银行卡里打了两万元。
王珊苏的父亲出事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不少义工争相提出捐款帮助他。“他推辞了,但我们一直关注这桩事。”陈纪梁说。
因伤势严重,王珊苏父亲所需的医药费越来越多,而肇事方台州司机却“躲”得不见人影。店口几位义工赶紧筹措了10多万元,直接打进了王珊苏的银行卡。
“父亲最终虽然不治身亡,但这几个月来,店口的朋友们帮我一起渡过了难关,我打心眼里感激。”王珊苏动情地对记者说,来店口创业10多年,这里的人没有把自己当外人,他也早已把自己当作了店口人。
首席记者何超群文/摄
扫码分享到手机
(本文来源: 责任编辑:吴红梅)版权声明
凡注有衢州日报、衢州晚报、掌上衢州或衢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衢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独家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为"衢报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