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进:高分子领域“玩”出新花样
人物名片
李勇进 杭州师范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导、浙江省钱江高级人才特聘教授, 浙江省“千人计划”人选。2010年5月获得第18届日本筑波化学生物奖,2013年获得杭州市青年科技奖。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三项,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一项。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分子成型加工新方法、绿色高分子基纳米复合材料、高分子凝聚态物理、高分子能源材料等。
今年8月,由杭汽轮为神华集团生产的十万等级空分装置用汽轮机正式通过出厂验收,中国第一次拥有了每年能把400万吨煤炭变成液化石油的国产设备(详见12月24日时报A5版)。而提炼石油时产生的副产品,是生产塑料的重要原料,如何充分利用这个副产品?神华集团——这家中国最大的煤化工企业,将这个重任交给了自己的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智囊团——杭州师范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而在那儿,李勇进总能在他潜心研究了24年的高分子领域“玩”出新花样。
“吸引我的还是解开未知”
好奇心促使他坚守科研阵地
近日,记者走进了李勇进的办公室,一面画满了各种化学公式和高分子科研论文的白板在这个简朴的房间里很显眼,“我不怎么会说,平日里话也不多”。面对记者的采访,他面露难色。是的,想让李勇进多“吹吹”自己取得的成就确实不容易,但只要谈到他专注的高分子科研领域,李勇进却能不假思索地畅谈一个下午。
“吸引我的还是解开未知,目前我们能掌握的高分子应用技术获得的材料性能,还不及高分子理论性能的10%。”李勇进说,支持他一直坚守在科研阵地的动力很简单,就是一份好奇心。
“中国更需要这样的产学研”
他放弃日本的高薪回国
研究高分子的人非常抢手。在李勇进的记忆中,从本科到博士阶段,从来不缺少像巴斯夫、通用公司等知名企业抛来的橄榄枝,但优厚的薪资待遇似乎并没有打动这位执着于科研的年轻人,2002年,拿到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的李勇进接受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的资助,在日本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和中国不同,虽然都是研究所,但日本的产、学、研体系在当时已相当完善。”李勇进说,以他从事的高分子多组分体系的相行为、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新方法和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为例,在日本研究所工作期间,他与挤出机生产商合作开发了世界首台高剪切挤出设备,很快实现量化生产。
2008年,李勇进凭借出色的科研能力,拿到日本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终身研究员的聘书,但3年后,李勇进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带着妻子和一双年幼的儿女回到了中国,“中国更需要这样的产学研氛围。”
追求“化腐朽为神奇”
他的实验室像微型生产车间
李勇进的实验室与众不同,它更像一个缩小版的生产车间,“这样就能在实验室解决企业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李勇进说,在实验室成立之初,他的团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为一家双向拉伸尼龙薄膜的生产企业调配出了功能性母料,“原本进口价格在9万/吨,现在可以降到2万/吨。”
用李勇进的话说,为企业实现从无到有,是一份自豪感,而化腐朽为神奇,则是他接下来的追求。最近,一项名为“反应性梳形分子”的高分子合成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在多个体系中显示其魔力,特别是塑料的回收和再利用。“以光伏背板为例,由于它需要同时满足隔热、防潮等功能需求,一块光伏背板至少含有5层组分,由于成分复杂,背板的废料回收是一个技术难题。”李勇进解释,在生产一块光伏背板就要产生10%废料的当下,一旦这项技术被成熟推广,将会大大降低企业的生产、处理成本。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记者 陆群安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