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机关干部“下沉”社区 常态化制度化的建议
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关键防线和基本单元。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大批机关干部下社区,不是当“督战队”和“视察组”,而是直接参与防控的实际工作,与社区干部、志愿者并肩战斗,极大缓解了社区联防联控中的人手紧张压力,使得开展精细化防控成为可能,有效地遏制了疫情的扩散。同时,有些地方也有个别“下沉”干部不尽责尽力被问责,还有个别退休领导干部不服从社区防疫管理,造成恶劣社会影响被处分的反面案例。
尽管严峻的疫情迫使一些地区实施社区封闭式管理,把一批机关干部封在家里,同时使社区工作严重超负荷是一种特殊情况,但它却倒逼出机关干部深入基层的一种好形式。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下基层是我们对领导干部、机关干部的基本要求。但是,毋庸讳言,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机关干部下基层存在着走马观花看表演的现象,听汇报、要材料、看视频、查台账,听几个事先挑选好的群众代表的发言,拍照留痕。既没有新的发现,也未能帮助基层解决难题。基层干部不仅要花时间层层陪同,而且要花更多的时间准备接待。一些专门接待更高层级领导调研的“盆景”更是打造得很精致。这样的“下基层”违背了我们的初心,加重了基层的负担,还容易造成对社情民意的误判。
这次防疫下基层,不仅使一大批干部从基层工作的旁观者、督查者、评判者变成直接的参与者,而且所下的基层往往就是自己日常生活的社区,认识了许多街坊邻里,能够真正持久地接地气。从实践情况看,有几大好处:
一是随着市场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已经过半,城市社区成为公共生活的重要空间,在城市治理中的基础作用日益凸显。社区已不仅仅是城市居民的栖身之所,很多民生问题都可以在社区的空间范围内及时了解和就近解决。因此,社区理应成为共产党员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深入了解社情民意,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平台。
二是干部亲自参与社区的实际工作,亲身体验基层工作的不易,直接发现基层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直接面对居民群众提出的多种诉求,充分体会具体工作的复杂性,及时发现管理的政策措施存在的漏洞、偏颇和脱节之处。这是真正深入实际、掌握实情的社会调查。不仅有利于党委政府、机关部门及时完善政策措施,而且能有效地提高机关干部的政治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进工作作风,强化志愿服务精神。同时,在居住地的日常生活也是一个考察干部“素面形象”和“真实自我”的有效窗口。
三是城市社区往往是藏龙卧虎之地,人才济济,包括许多退休后仍富有“余热”和外地迁来与子女长期共同生活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干部和专业人才,数量远远超出我们派到农村社区的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发现这些人才,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余力和潜能,以个性化的方式适度参与社区治理和公益活动,利用各自的信息和人脉资源支持社区工作,不但能大大增强城市基层工作的力量和资源获取能力,而且能大大增强社区工作的创造力,拓展社区公共服务的空间,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这是未来社区建设的重要生长点和尚待开发的人力资源“富矿”。
多年来,我们在推动退休党员把组织关系转到社区、外来流动人口中的党员亮明身份参加流入地的党组织生活、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等方面有过不少规定和探索,但是还没有建立起常态化、普适性的制度。建议总结这次疫情防控中机关干部“下沉”社区的经验,制定在正常社会生活中使之常态化的方法。普遍建立在职和退休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全部到社区报到并参与志愿服务的制度,由社区向其组织关系所在的党组织反馈报到和参与志愿服务的情况。报到后根据自己的精力、能力和特长承担一定的任务并作出承诺,其中的领导干部和机关干部每年至少写出一份调研报告或工作建议,年终表彰先进。同时鼓励社区居民中组织关系不在本地的共产党员和党外人士参与。
(作者:蓝蔚青,曾任中共浙江省委讲师团团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等。现任浙江省政府咨询委特邀委员,浙江大学社会科学院兼职研究员,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省社会科学院智库特聘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