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伯不宽裕却坚持捐款15年 身体不好却坚持义务巡逻护绿

04.03.2016  09:04

    

    朱宗德自制废纸箱。

    时报讯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用这句话来形容家住湖墅街道卖鱼桥社区墅林苑小区的朱宗德也许再恰当不过了。

    82岁的朱大伯,在卖鱼桥社区几乎无人不晓。儿时是孤儿,13岁就当学徒做工,从小就比同龄的孩子成熟懂事。十多年来,看到有需要帮助的人就会毫不犹豫地帮助,却从不留下姓名。

    朱大伯说,作为老党员他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无论帮助多少人,总觉得不够。

     15年来捐款39次

    十多年来,朱宗德每年都会去社区问,“有没有需要帮助的人?

    从2014年以后,碰到朱大伯来询问,社工都会摆摆手说没有。“他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又因为膀胱肿瘤动过手术,需要用钱。他经常来问,我们只有说没有,他才会回去。”社工说,朱大伯捐款这件事,做了十多年。

    “第一次捐款是1999年,我在广播里听到,黄龙体育馆要建了。”朱大伯说,“当时我捐了300元,用信封包好寄过去的,还领到了一个纪念品。

    从那以后,他就开始了长达15年的“捐款历程”多达39次,从汶川地震,到舟曲泥石流,哪儿有需要他都会出钱捐款,每次社区组织捐款活动,一定有他。

    2000年,作为一名退休工人的朱大伯,手头并不宽裕,每月拿到的退休金仅600元左右。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少女小叶与病魔抗争的报道,“才16岁的小姑娘,我看了于心不忍。”朱大伯说,坚持了6个月,每个月都按时把100元打过去。为了表示感谢,小叶寄来了一只亲手折好的千纸鹤,朱大伯一直保存至今,“后来我想问问情况继续捐款,但已经没有人知道那小姑娘的状况了。”朱大伯叹了口气说。

     义务养花护绿10多年

    墅林苑小区4幢单元楼前有条百米长的廊道,原本是一处自行车棚,后来被拆除后,留下了一条空荡荡的廊道。

    “干净是干净了,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2005年,朱大伯搬进小区,看到空荡荡的廊道,总寻思着要添点什么。在征得社区同意后他自掏腰包、亲手种植,廊道里摆放有四季青、月季、秋海棠、迎春花等各色绿植近百盆,每到花开季节,这条廊道就成了一条花的通道。

    朱大伯说,他每个月都会坐公交车去六七公里外的半山供销社买氮磷钾复合肥,拌上鱼骨头,定期给花施肥;夏天天热,水分蒸发快,他会准备一个个水桶,去接空调水,循环利用。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小区里的花草浇水、除草、施肥。

    这不,寒冬刚过,栀子花、月季、滴水观音、六月雪、迎春花等100多种鲜花便开始吐露芬芳。

     2年消除“城市牛皮癣

    十多年前的一天,朱大伯发现,在卖鱼桥到大关桥一带,大大小小贴满了各种小广告,虽然社区总是在清除,但处理速度总赶不上贴的速度。

    于是,朱大伯主动请缨,每天骑着自行车,身带刮刀和小铲,走街串巷,一路清理道路两旁、宣传栏前、楼道电控门上粘贴着的“城市牛皮癣”,这场“攻坚战”一打就是两年。

    走到哪,铲到哪,两年下来,这些小广告几乎都不见了踪影。接受采访时,朱大伯从家中拿出一包厚厚的“战利品”,“这些东西以前还有好几包,因为太脏了基本上都扔了。”说这话的是朱大伯的老伴。对这事儿,老伴没少埋怨,而朱大伯却乐此不疲,后来老伴也习惯了,只是提醒他多注意安全。

    “那时候一天下来,能有四五百张呢。”朱大伯笑着说。

    此外,社工说自2005年以来,朱大伯一直是社区里的志愿者,每天都坚持巡逻,是先锋模范。对于大家的评价,朱大伯不好意思地摆摆手,“没什么,都是过去的事了,做做也是应该的。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记者 张婉婧 通讯员 张琼 王楠毅 陈文瑛        编辑:叶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