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汉整理出25本手抄歌谱 追忆曾经的文艺时光
大伯当场拉了一段二胡。
尽管没完全弄明白拼音与英文字母的区别,已经80岁的吴建民还是学会了用电脑上网。他从列表里选了选,点开《榕树下》,一首年代久远的歌。
前奏起,吴建民从电脑桌前挪到了床沿边,顺手拿起一把二胡。他喜欢这样,一边放老歌,一边用二胡跟着演奏。
“路边一棵榕树下,是我怀念的地方……”旋律的烘托下,他常常不自觉地想起几十年前,在机床厂上班时经历的文艺岁月——与朋友喝酒聊天,弹琴助兴,或是跟着单位剧团辗转各地表演。
前段时间,吴建民整理出25本手抄歌谱,都是当年剧团演出时留下的。他给每本歌谱都做了封面、标上名字,“丽君金曲”、“球川演出本(81年)”……字迹很工整,上面还留着铅笔打框的痕迹。
机械厂的技工师傅,从小有颗文艺心
吴建民出生在上海,他父亲好拉京胡,母亲会唱苏州评弹,也爱在家唱唱越剧、黄梅戏以及当时的流行金曲。
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吴建民自小喜欢吹拉弹唱。他常常取下父亲那把挂在墙上的琴,咿呀咿呀地乱拉一通。“我妈妈听到我拉琴的声音,就叫我到厕所里。那声音,难听死了。”他笑了笑说,不过,后来就越拉越好了。
25岁时,吴建民结束了在技工学校教书的工作,开始到一家机械厂上班,当一名技工师傅。
在车间里,他结识了几位有着同样兴趣爱好的小伙伴。工作之余,大家常聚在一起吃饭喝酒,弹琴聊天。“吃饭的时候,我们也会带着一把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就开始拉琴助兴。”
后来,兴趣爱好变成了单位下派的硬性任务。机械厂里的文艺青年们组成了一个剧团,逢年过节都会为大家带来话剧、小品、说唱等演出。整个剧团有20多个人,乐团表演的、搞创作的、组织人员的以及准备服装道具的都有。
吴建民家的客厅墙上,至今还挂着一张剧团演出时的合影。
一天中有14个小时,手指都在琴弦上
说起那几年在剧团表演的经历,吴建民用这两个词来形容——紧张,高兴。
不比现在,当时的演出对准确性的要求很高,现场绝对不能出乱子。一台三个小时的演出,所有的节目都由剧团人员亲自创作、准备,再经把关。因此,逢年过节的演出来临前,剧团成员就要走出生产车间,脱产一个多月。
表演任务紧的时候,剧团一天就要赶好几个场子。“最多一次,一天中有14个小时,我的手指都在二胡的琴弦上。这是有拉出琴声的14个小时。”他强调。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实习生 刘洵瑶 记者 蔡杨洋/文 徐艺杭/摄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