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过程性评价”可能与升学挂起钩

31.03.2015  21:13

  “这里要坚守两条底线:不增加周标准课时数和周教学实践总量;不减少品德、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和活动的平均周课时数。
  3月30日,浙江省教育厅下发《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在2015学年选择部分学校启动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表示,今年将在全省2500多所学校中试点,预计明年在全省推广,进行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义务教育课程分为两大类 删减不同学科重复的内容
  政策
  此次首次把义务教育课程分成两大类: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基础性课程指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规定的统一学习内容;拓展性课程指学校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做到每学年拓展性课程的总课时比例为一至六年级15%左右,七至九年级20%左右。
  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柯孔标介绍,为了加强小学、初中、高中课程的相互衔接和各类课程、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学校可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来整合实施,简化学科间的内容重复。
  同时建立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机制,把各学科课程的社会实践要求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整合,以主题模块的形式,组织多种多样的科普活动、拓展训练和公益性劳动,确保课程计划内三四年级每学年不少于5天、五至九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0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

   影响
  如何落实课程有机整合?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滕春友说:“从学习内容上来说,从小学到初中都有重复。有的重复是需要的,因为能帮助知识螺旋式增长。但有的课程教材中,尤其是不同出版社的教材之间,存在较多重复的问题。
  举例说,小学一年级语文课要认识“闹钟”这个词,语文老师既要教字还要教学生有关闹钟的知识等。而同时期数学、科学课本上也可能出现关于闹钟的模块内容。“关键在于我们的整合是从育人目标上说的,所以语文的闹钟和科学的闹钟就会整合掉重复内容,留下各自课程所需的部分。

   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未来有望与升学挂起钩
  政策
  柯孔标介绍,今后要探索推广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探索形成多形式、人本化的学生发展评价机制,建立和实施九年一贯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一至三年级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区域性文化学科“统测”,四至九年级每学年不得组织多于1次的区域性文化学科“统测”。每学年对一所学校的学科“统测”不超过1次。文化学科“统测”和教学质量监测应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测的学生数为:四至六年级不超过本年级学生数的20%,七至九年级不超过本年级学生数的30%。严禁组织学生参加任何形式的区域性文化学科联考或月考。
  在校内,一至六年级不组织期中考试或考查,期末考试仅限语文、数学两科,其他学科只组织期末考查;一二年级期末考试和考查推广非纸笔测试形式;七至九年级可组织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历史和社会等学科的期中、期末考试,其他学科只组织期末考试或考查。

   影响
  省教育厅韩平副厅长介绍,在评价体系改革上,嘉兴市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嘉兴当地有的学校在初中时注重综合素质教育,并把测评成果与中考升学挂钩——中考成绩构成中,20分是综合素质测评成果,这也能方便高中进一步观察到学生的综合能力。
  江干区采荷三小校长黄升昊3月30日也来到了新闻发布会现场。黄升昊介绍:“我们有一个创新‘模块游考’,实行一二年级免考制度,就是一二年级取消期末考试,通过考查来检验知识点的掌握。比如一年级刚开始学声母,只要学生觉得掌握了,就可以去找老师完成过关,而且是没有次数限制的,去老师那测几次都可以,以过关为准。学生的学期评价也是来源于期末检测成绩和平时过关检测的综合。
  对于省厅刚发布的政策,杭州一位小学校长认为,多元评价体系,能改变老师和家长的观念,让他们不再只盯着期末成绩来评价学习的好坏,让更多的家长关注到孩子的特长、兴趣,这样就能从注重成绩转化到注重孩子个人的行为养成。(本站编辑 陈洪凯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