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门外直街拆迁在即 三代为邻的老街坊挥手作别
一位老人正在穿针引线,他家对门已经搬迁。李华春摄
浙江在线03月17日讯 (今日早报记者 詹程开) 不知道有多少人对望江门外直街留有印象?只有熟悉它的老杭州会说,“哦,那是杭州城里为数不多剩下来的老街了。”
它位于望江路以南,与之平行,总长约1.5公里。东面连着秋涛路,那里正在建设秋石快速路四期工程,西面临着江城路,再多走几步就到了望江立交桥下。
就是在这样一片繁华的围合区域中,这条老街已经静静存留了上百年,很多土生土长在那里的居民,都无法精确描述出这条老街的年龄。
如今,这条街上的街坊们常常在告别,因为随着老街开始动迁,不少居民都要和先搬走的老邻居好好说声再见。
走进望江门外直街
穿过望江立交桥下方的人行通道,往东走200米左右,就来到了望江门外直街的街口。
这是一条逼仄的街巷,4米宽的路面,两边搭满了各式摊点,蔬菜、海鲜、肉类、水果,热闹程度丝毫不亚于农贸市场。
正午时分,马路市场人气正旺,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来来往往的路人,时不时停下脚步向路边摊贩问价。这条街越发显得拥堵不堪,就连对向骑过来一辆三轮车,都要侧身才能让过。
大约走一公里左右,就来到了海潮路口,热闹的马路市场一下子被甩到了身后。
继续东行,前面那段路因为摆摊而搞得湿嗒嗒的地面不见了,路面整洁多了,市井小巷的生活气息也扑面而来。路两侧都是平房,有中年妇女坐在家门口摘菜叶子,还有上了岁数的老人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边晒太阳边聊天。
记者发现,这一段的望江门外直街,不少房屋的外墙上已被刷上了红漆“征”字,有些房子已经搬空了,墙面上也刷上了大大的“已搬”两字。
望江门外直街,算得上是杭州城里历经沧桑的老街了。百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菜园子。因为望江门外江涂田野,乡民以种菜为业,当时的人运菜大多通过此门进城,所以老底子有“望江门外菜担儿”的说法。
后来,这一带拆村建居,就像杭城不少老城区拆迁前的样子,这里分布着狭窄幽深的街巷,泥墙黛瓦住房大多脱胎农舍,破旧、狭窄、低洼。
至今这里还交织着构成鱼骨状的几条弄堂:坤年里、刮浆坊、上灰团巷等,每一条都能说上一段历史。
记者了解到,望江门外直街此次列入的拆迁范围是从海潮路口到秋涛路这一段,总长度不超三四百米。
望江街道的工作人员表示,自2011年,杭州启动望南地区拆迁改造工作以来,望江门外直街的拆迁也被纳入其中。目前,拆迁正在进行中,计划今年完成。
朱阿姨:怀念整条街睡满人的日子
都说“故都闲地少,深巷往事多”,昨天的走访中,不少老街坊向记者讲述了自家和这条街的故事。
朱阿姨的老公从出生起就一直住在这条街上,而朱阿姨自打嫁过来以后,一转眼也在这里生活了40多年,“如今,我儿子都46岁了。”
朱阿姨说,要说这条老街最让她割舍不下的,就是这些街坊邻居们。“我去年手骨摔骨折那次,还是邻居送我去的医院。唉,现在他们已经搬走了。”说到这里,朱阿姨的脸上有一点落寞,“老是想起他们,很挂念的。”
老街上的房子,居住条件都不太好,空间局促,所以碰到天气好的时候,很多人家都会搬张小矮桌,摆在家门口的路边,全家人围桌而坐。
“有的人喜欢聊天,常常捧着一个饭碗,坐到别人家的饭桌边轧是轧非。有时候,谁家烧的饭不够吃了,就到别人家去盛一点,甚至来不及做饭,到邻居家蹭个饭吃吃,也是经常有的。”朱阿姨笑着说。
而更难忘的回忆,则要追溯到二三十年前,一到夏天,整条街上的人全部都睡在外面。只要一吃完晚饭,在门口露天搭一张竹榻儿,或者铺上一张草席,邻里街坊凑在一块,讲故事、拉家常、杀上一盘象棋、老K,一个个酷热难熬的夜晚就变得格外有意思了。
王大妈:家里的大门从天亮敞到天黑
见到王大妈的时候,她正坐在自家门口悠闲地晒着太阳。她说,这是多年来养成的习惯,阳光温暖的午后,她总是喜欢在门口坐着,有时候还会眯上一小会儿。
王大妈说,她也讲不出来住的这幢房子到底有多少年了,“房子是我公公那辈传给我们的,连他都说不清楚这个房子是什么时候造的。反正我18岁就住在这屋檐下了,已经有60多年了。”
王大妈的家不大,也就70多平方米,一层楼有两个房间,上面还带一个阁楼,两个女儿和女婿就住在楼下的两个房间里,王大妈住在上面的阁楼,一家五口人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
王大妈说,不像现在很多的住宅楼里,邻居之间进进出出门一关,各管各的,“在我们这里,一天到晚家里的门都是不关的,从天亮敞开到天黑。家里要是有客人上门,人还没到,老远就会听见街坊在那一头喊,某某某,你们家的谁谁谁来了。你看,连亲戚朋友都搞得清清楚楚。”
王大妈说,其实真的不想搬走,几乎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对这里有很深的感情,以后搬到新房子,老邻居见面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傅大伯:住了一辈子已经习惯了老房的简陋
傅大伯今年80多岁了,他说,他是生在这条街,长在这条街上的,一辈子都守着这条街。
别看傅大伯已经高龄,可精神却很好,也很康健,轻轻松松就拎起了一桶衣服,走到房门外的一个角落,在一张石板铺成的洗衣台上洗起了衣服。
像这样的洗衣台,不光傅大伯家有,这条街上很多住户的家门口都砌了一个。虽然看起来有些简陋,但是却很宽敞。
傅大伯就习惯了在这样的洗衣台上洗衣服,所以一提到搬家,大伯既开心又有些担忧。“以后的阳台就这么一点点地方,不方便。”
就连坐电梯,也成了傅大伯的一个顾虑,“我们年纪大了,电梯也不太会坐,上下楼还要子女陪着,真的不方便。”
老街记忆将留在街坊们的心中
这些年来,随着城市改造的不断推进,杭州主城区内的一些老旧小区基本上都早已进行了拆迁,唯独望江门外直街一带迟迟没有动工,还保留着原有风貌,这里也成了名符其实的“城中村”,整体的居住环境已成为这一地带最差的。
由于这些房屋年代久远,当时的规划布局在现在看来也不够合理,比如不少住户家里没有抽水马桶,甚至没有独立的卫生间,所以每天清晨,街上的居民们还例行着“三步曲”——倒马桶、洗马桶、晒马桶。
不少居民家中还会乱拉电线,存在着严重的消防安全隐患,甚至有一些家庭,在二三十平方米里挤住着五六口人,房间潮湿阴暗,空气流通很差。
上城区紫阳街道的工作人员表示,每当碰上台风、暴雨、大雪,全街道最牵挂的就是这里,相关部门昼夜值班、“重兵”压阵,以防万一。这次拆迁,主要也是为了改善这一带居民的生活环境,因为这里已经不太适合大家居住了。
虽然,很多在望江门外直街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年人都不太愿意离开这里,但是随着拆迁工作的推进,这里的一座座平房老宅终将会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不过,关于这条老街的记忆,将会留存在每一位老街坊的心中。
(本文来源:今日早报 责任编辑:吴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