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秀洲区建网络 优服务 强保障 全面提升社区康复服务水平

04.11.2015  08:44

          秀洲区是嘉兴市本级的两个行政区之一,户籍总人口37万人,其中持证残疾人8716人。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的目标,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中残联主席张海迪视察肯定和成功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为动力,坚持以残疾人社区康复站为载体,以社区康复医生和协调员为纽带,以康复政策为保障,立足满足残疾人基本需求,不断拓展康复服务领域,增强康复服务供给能力,深入推进康复服务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切实解决好残疾人康复最后一公里问题,全面提升残疾人的幸福指数。

          一、建立三张网络,搭建社区康复服务平台

          一是管理协调网络。成立了区残疾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由副区长任组长,下设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同时成立区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区肢残协会、盲人协会、聋人协会、智力残疾人亲友会、精神残疾人亲友会5个专门协会。各镇(街道)、村(社区)也都分别成立了残疾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社区康复中心、残疾人协会等基层组织,从而形成了区——镇(街道)——村(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三级管理体系。各级机构密切配合,上下联动,协调运作,保证了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技术指导网络。针对我区各镇、街道医院(卫生院)医疗技术相对薄弱,设备相对落后,专业人员相对欠缺的实际情况,加强与各个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卫生医疗、工疗站等单位的联系,依托全市专业医疗机构,建立了肢体残疾、精神残疾、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和智力残疾5个区级康复技术指导中心,设立了专门的康复咨询室,积极开展残疾人康复技术示范、质量检查与监督、康复评估和咨询等服务工作。在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建立了区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定期邀请专家给社区康复医生、社区康复协调员进行授课,讲解康复训练与服务的有关知识。积极为残疾人提供有针对性的转介服务,并做好登记,由社区康复员从患者筛查、评估、转介、康复以及回到社区后训练进行全程跟踪服务。

            三是训练服务网络。依托各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残疾人社区康复中心8个,社区康复指导站118个,配备125名社区康复医生、社区康复协调员143名和基层康复管理人员14名,覆盖率和配备率均为100%,并加强社区康复站“十个一”规范化建设(一块牌子、一名康复员、一套工作职责和制度、一个康复训练场所、一套康复器具、一张残疾人康复机构资源表、一套康复知识普及读物、一套规范康复工作登记表、一个档案资料柜、一支康复助残志愿者队伍),使残疾人能够就近、就地、就便得到康复服务,形成了以镇、街道康复中心为主体,村、社区康复站为辅助的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体系。

          二、加强三项服务,提升社区康复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专业机构服务。2011年5月与街道卫生部门合作建立康复指导中心,开设了儿童康复科、成人康复科和辅具服务科等专业科室,为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成人康复和辅具服务提供了专业的训练场所和技术服务。成立嘉兴市唯一一所脑瘫儿童引导式教育基地,引进国际先进的引导式教育康复理念,分为幼儿个训组、亲子母婴组和引导教育组三个组别进行康复训练,目前有40名儿童正在中心接受康复服务,全市已有134名脑瘫儿童接受康复服务,有15名已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有76名有显著疗效。同时与嘉兴市二医院合作开展成人康复服务,已有80名成人先后接受康复服务,8名康复出院,32名疗效显著。并在康复中心开设全市第一家辅具矫形制作室,通过辅具鞋垫的制作,更好的为全市脑瘫儿童提供辅具帮助,共为 13名脑瘫儿童制作了矫形鞋垫,为更好的行走提供了方便和可能,中心已被嘉兴市卫生局评为脑瘫专病专科中心。脑瘫儿童引导式教育基地成立以来,中残联主席张海迪、副主席吕世明,副省长陈加元等领导多次视察肯定,张海迪主席亲笔题词“让我们永远爱残疾孩子,将爱心阳光洒在他们身上”。

            二是创新远程智慧服务。成立远程智慧康复训练中心,引进恒怡远程康复训练系统,为全区有一定文化基础、有康复空间、康复愿望比较强烈的脑卒中患者在家中通过电脑使用远程康复智能软件与中心的康复医生进行互动交流,康复医生通过远程实时地对患者康复训练情况进行观测、评定,并及时提供指导和建议,使残疾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专业、高效、便捷的康复服务,填补了居家康复服务空白。第一批25户试点对象通过一年的远程康复服务训练,患者普遍肌张力降低,肌力增加,关节活动度范围加大,力度增强,成效明显。通过评估,患者康复显效率达75%,有效率达25%,得到了残疾人及其家属的充分肯定和良好的社会效应。2014年起,秀洲区远程智慧康复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明确服务对象、服务周期、服务内容、项目的评估等内容,每年为30名残疾人实现居家远程康复。

          三是实施上门康复服务。抓住急性期过后的康复黄金期,照顾到贫困家庭机构康复无人陪护的实际情况,精选病程短、需求大、有空间的脑卒中病人,上门进行一对一的医疗康复,同时适配康复器材予以辅助,实现残疾人康复关口前移,最大程度降低再发病率和致残率。成立上门康复技术指导组和服务组,以区康复中心专业康复团队为技术核心力量一对一带动上门康复点所在区域的社区责任医生,通过短期进修、实例操作等手段,以点带面逐步提升全区基层社区康复医生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确定半年为一个服务周期三个阶段,由康复中心的康复治疗师定期指导,中心康复医生和社区康复医生分别在每个阶段定时、定量、定质上门开展针对性的康复指导,由具有执业资格的社区康复医生上门为残疾人提供功能评估、运动治疗、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生活能力训练、语言矫治和训练指导等服务,最大限度地帮助肢体残疾人进行功能性恢复训练,最大程度地实现个性化康复训练成效。

          三、完善三个机制,强化社区康复服务保障

            一是考核培训机制。建立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和分级培训机制,加强工作实绩考核和残疾人评议,实施签约服务制度,每个家庭康复点签约1名责任医生和1名康复协调员,坚持做到“两个定期”、“三个针对”,即定期上门做好医疗监测及回访工作,定期上门传达各类康复政策,帮扶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针对残疾人的各类需求及时进行解决或有效转介,针对残疾人的训练情况选择并赠送合适的康复器材,针对残疾人的需求给予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康复业务培训坚持做到“三个一”即每两年举办一期社区康复协调员业务培训班,及时将新的康复政策和要求传达给每位协调员,每年根据残疾人服务满意测评指数以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表彰;每年召开一次社区康复工作会议,交流总结经验,部署下步工作,同时邀请区技术指导中心的业务骨干以会代训的方式进行业务培训;每季度各镇、街道社区康复中心召开一次康复业务工作例会,把康复业务知识纳入社区责任医生继续教育范畴,并与考核直接挂钩。

          二是经费保障机制。出台《秀洲区扶助残疾人若干规定》,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明确了助明、助听、助行、抢救性儿童康复等各类康复补助办法,切实保障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需求。通过与卫生部门合作,解决了康复中心康复医疗报销问题,目前,在中心康复的残疾人除享受基层医疗报销比例外,住院报销比例还可以上浮20%,实现了残疾人“人人享有医疗康复服务”。2009年至2010年区财政共投入2546万元,建立了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购置康复器材,以及直接影响用于残疾人康复、医疗补贴112余万元;2010年康复经费达200余万元;2012年投入1265万元建立了集精神病预防、门诊、住院、工疗、康复为一体的区康安医院,总建筑面积4667平方米,该项目的投入建设很好的为我区精神残疾人康复提供了场所和技术,极大地加强了全区精神病防治和救治工作力度,有效减轻了精神病患者的家庭经济负担,一期90张床位已全部入住,每年用于精神残疾人免费服药、康复补助等费用20余万元。

          三是长效管理机制。落实示范站建设机制,加强对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动态管理,有效整合各类社会资源,结合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等机构开展残疾人示范站建设,开设推拿、针灸、康复等项目服务,社区责任医生每年为残疾人填写康复服务档案8000余份,为有需求的肢体残疾人填写肢体训练档案,并组织社区残疾人开展康复训练、政策咨询、心理疏导、转接治疗和康复等服务。落实家庭康复点活动机制,深入开展家庭康复点康复医疗、康复服务、康复知识、康复器材和无障碍进家庭“五进”活动,每年按残疾人需求为家庭康复点发放康复普及读物和政策读本,发放各类康复器材和无障碍改造等。落实志愿助残服务机制,成立扶残助残志愿者服务队,定期为家庭康复点开展“送三心”(送爱心、送关心、送贴心)活动。坚持每个月上门为60岁以上孤寡残疾人做家务活,每两星期上门陪孤寡残疾人聊天测血压,每半个月或一个月陪同有康复需求却无行走能力的残疾人前往社区康复站进行康复训练,助残志愿者已累计服务残疾人近10000人次,得到了残疾人及残疾家庭的广泛好评和社会的良好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