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快速发展 三产占比继续超二产
图1 近十年全区二产和三产增加值占比走势图
一、整体发展情况良好
(一)服务业推动作用增强。 经初步核算数据显示,2014年全区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613.04亿元,同比增长14.0%(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快于GDP增速4.5个百分点,顺利完成年初确定的13%的发展目标,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从省内十七强县(市、区)来看,余杭区的三产增加值绝对额仅次于萧山(732.93亿元),增幅名列前茅,高出排名第二的富阳2个百分点。
从三次产业的发展情况看,结构继续优化,全区三次产业比例由去年同期的4.6:42.8:52.6调整为4.1:40.2:55.7(详见表1)。2014年,余杭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连续第二年超过第二产业,高出第二产业占比15.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增幅继续领跑,比一产、二产分别高18.3和7.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同比上升3.1个百分点。
表1 2014年余杭区三次产业发展情况
单位:亿元
产业 | 增加值绝对额 | 占比% | |||
本期 | 去年同期 | 增幅(可比%) | 本期 | 去年同期 | |
第一产业 | 45.50 | 45.54 | -4.3 | 4.1 | 4.6 |
第二产业 | 442.50 | 420.56 | 6.2 | 40.2 | 42.8 |
第三产业 | 613.04 | 517.49 | 14.0 | 55.7 | 52.6 |
合 计 | 1101.04 | 983.59 | 9.5 | 100.0 | 100.0 |
(二)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稳健。 近年来,余杭区加大重点产业平台建设,服务业区域发展重点向“五城一基地”转移,行业发展重点向信息技术产业靠拢。特别是临平新城和以智慧产业化为特色的未来科技城(25公里以内)集聚了全区29.5%的规上服务业企业(不含房地产和贸易,下同),这些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占全区总量的95.8%。从年度纳规的成长型单位来看,成长稳定且业绩良好的企业也多数集中于此,未来将对提升余杭区的服务业综合竞争力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 余杭区在做大服务业经济总量的同时实现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生产性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全年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262家,实现营业收入867亿元,同比增长57.1%;利润总额361亿元,同比增长29.2%。2014年余杭区进一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全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415.62亿元,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7.8%,占全区GDP的37.7%。
二、服务业发展特点
2014年全区服务业的十四大行业(门类)中10个行业实现了平稳增长,另有4个行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分别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中房地产业降幅最大,为7.8%(见表2)。
表2 2014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分行业情况表
单位:亿元
序号 | 行 业 | 增加值 | 同比增幅% | |
本期 | 上年同期 | (可比价) | ||
1 |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 326.66 | 239.69 | 30.3 |
2 | 房地产业 | 68.38 | 74.89 | -7.8 |
3 | 金融业 | 52.27 | 47.00 | 8.3 |
4 | 批发和零售业 | 41.02 | 39.83 | 2.1 |
5 |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 28.40 | 26.51 | 4.9 |
6 | 教育 | 21.29 | 18.71 | 11.5 |
7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18.92 | 18.58 | -1.2 |
8 |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 13.14 | 12.24 | 4.2 |
9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12.37 | 12.95 | -3.9 |
10 |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 10.60 | 9.10 | 14.1 |
11 | 住宿和餐饮业 | 6.44 | 6.18 | 1.2 |
12 |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 5.40 | 4.51 | 17.3 |
13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3.62 | 2.98 | 18.0 |
14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2.96 | 2.92 | -0.5 |
| 第三产业 | 613.04 | 517.49 | 14.0 |
(一)三产投资扩大。 2014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6.15亿元,增长24.5%。从产业结构看,一二三产分别完成投资0.61亿元、135亿元和651亿元,第三产业完成投资比重达82.8%,较上年提高了3.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0.2%,远高于二产的2.6%。
(二)经济效益增长。 从规上服务业企业的财务运行情况来看,全区规上服务业企业收入利润同步增长。全区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86亿元,同比增长55.8%。全区年度列入规上服务业统计的349家企业中,营业收入过亿元的企业34家,同比增加7家。全区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62.71亿元,同比增长29.3%。
(三)运营资金充裕。 2014年全区列入年报统计的349家规上服务业企业资产总计1407亿元,同比增长42.6%;所有者权益合计892亿元,同比增长65.3%。全年的债务比率36.6%,比上年下降8.7个百分点。因整体经营状况良好致余杭区的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短期借款、企业注册资金都有所增加,充裕的资金保障是余杭区服务业企业发展的一剂强心针。
(四)社会效益突出 。 从三产税收来看。 2014年全区完成财政总收入240.78亿元,增长20.3%;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8.80亿元,增长18.0%。从主要行业看,除房地产业外的第三产业完成税收96.34亿元,增长38.5%;房地产业完成税收50.89亿元,增长6.5%。规上服务业单位完成应交增值税39.69亿元,同比增长89.9%。 从吸纳就业能力来看, 全年规上服务业企业平均从业人数39570人,同比增加5692人,其中,信息软件业的平均从业人员增速提升最快,同比增长34.8%,并且平均单个企业从业人员规模也最大,达每家企业367人。 从提高劳动报酬来看 。由于部分企业的奖励考核措施调整,招工难等原因促使职工工资和五险一金普遍上涨,全年余杭区服务业企业人均应付职工薪酬17.6万元,同比增长13.7%,其中发放的应付工资人均9万元,同比增长18.0%。
(五)重点领域抢眼。信息产业贡献突出。 在“淘宝”系企业的带动下,以电子商务为重点的信息服务业呈快速增长态势,全年共实现增加值326.67亿元,增长30.3%,其对GDP、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74.1%和91.0%。同时信息软件业的投资增幅也居服务业各行业首位,全年共实现投资20.32亿元,同比增长1倍。从增加值规模总量看,其在各行业中排行第一,且远高于排名第二位的房地产业258.28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差距缩小93.48亿元,其行业发展加速日趋明显。阿里旗下的信息软件业企业对余杭区的三产贡献特别巨大,其年度纳入规上统计的9家企业全年共实现营业收入达755.91亿元,增长66.3%,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85.3%,对全行业增幅的贡献率达95.0%;实现利润总额348.74亿元,增长30.3%。如果剔除这9家企业数据,全区规上服务业单位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13.8%和4.3%。 电子商务发展势头强劲。 受信息软件业发展的影响,全区的电子商务发展良好,据十大产业数据显示,全年全区电子商务企业实现服务收入535.71亿元,增长40.3%。2014年全区限上贸易单位共实现网络零售额17.85亿元,同比增长14.3%。
(六)主要行业平稳。一是消费市场稳步回升。 2014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15.48亿元,增长13.6%。其中,批发零售业286.12亿元,增长14.0%;住宿餐饮业29.35亿元,增长9.0%。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203.9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5.79亿元,分别增长16.4%和17.3%。 二是金融信贷平稳运行。 2014年全区金融业实现增加值52.27亿元,增长8.3%。从全年存贷情况来看,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821.71亿元,比年初增长8.0%;各项贷款余额1305.61亿元,比年初增长7.2%。余杭区纳入规上服务业统计的以小额贷款和担保为主要金融活动的企业共有10家,全区共实现营业收入6.04亿元,同比增长16.1%,实现利润总额4.53亿元,同比增长26.0%。 三是房产销售以价换量。 2014年全区共成交商品房35897套,成交面积386.57万平方米,成交额406.61亿元,分别增长16.4%、14.5%、7.2%,商品房成交均价10518元/平方米,比上年下降6.4%。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服务业增长乏力。 余杭区传统服务业无论规模大小以及发展能力始终不及高新技术服务业,作为余杭区传统服务业之一的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实现增加值12.37亿元,同比下降3.9%。虽然今年燃油价格的下降,对物流企业起到一定的利好作用,但从整体而言,去年执行的营改增政策对于物流企业来说仍影响较大,物流行业利润总体偏低,从财务数据看,2014年全区规上交通运输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0.49亿元,同比增长23.7%,但利润总额亏损0.9亿元。该行业的投资力度也较为薄弱,全年投资19.34亿元,同比下降13.4%。 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 合计实现增加值47.46亿元,虽绝对额较大,但涨幅较小,同比仅上涨2.0%,增速滞缓。 科研技术服务、 文体娱乐业、水利公共设施 整体发展缓慢,三个行业相加全年增加值11.98亿元,63家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19.4亿元,占整个规上服务业企业比重仅为2.2%,整体偏弱。
(二)服务业龙头企业影响巨大。 虽然阿里旗下纳入规上服务业统计的信息软件业企业家数从上年的4家增加到本年的9家,其总量及增速都远高于其他企业,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褪袪阿里旗下淘宝系耀眼光环的背后,其增速正在逐年趋缓(上年为77.0%,前年为92.5%)。信息软件业在前期大踏步的前进,其后续的步伐正在变慢,除去龙头企业的影响,其他行业的发展更需加力。